《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教师:朱诲《猴子种果树》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叙述了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本文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想象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进行品德的好教材。我采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其课堂模式的教学有五大环节是: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本次课后,我整理了以下几点:一、基本达成教学目的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了解猴子种果树的过程。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自学重点是:一、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二、了解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从整体上来说,学生基本上达到学习目标。二、学生的自学习惯提前养成课后针对教学环节中的五大环节,我还是认为其中在自学环节中提出的五个步骤: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两遍。2、圈:圈出课文中的一类生字,并识记。3、画:用△画出二类生字,用———画出生词,并理解意思。4、标:标出自然段序号。5、想:完成表格,理解课文内容。(另附导学单)预先设计自学环节用时十分钟,读课文学生用了2~3分钟,圈、画、标用时约4~5分钟,完成表格用时2~3分钟,对于有“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经验的班级来说,孩子们能按照顺序抓紧时间学习。这次上课,我在第一节课和学生进行了15分钟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就是自学的5个步骤,所以第二节课同学们才能在10分钟之内完成自学任务。三、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1、认识生字,说说难认的生字。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请班上两组的学生认读,并能提出自己认识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能主动识字,促成学生发现这些生字易读错、易混淆的地方。2、读词语,交流词意。采取的方式是开火车请班上两组的学生认读,并能提出小组讨论后不知道的词语的意思。例如“谚语”,再引导男女生对读本课出现的动物名称和叫声。3、读课文,交流课文内容。很多小组都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通过不断的朗读,进行朗读指导,并且能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其中有三个小组的同学表现特别好,能做到先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再说说自己找到的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