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四、教学过程:第1教时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㈡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自读课文。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㈢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正音,记忆。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2.组织交流,讨论: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㈤组织质疑: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指导:可以针对句子或段落。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学生继续提出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帮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㈥指导描红: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3.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第2教时㈠学习第一、第二段。1.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2.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画:板书:加拿大、魁北克。3.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要求: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4.组织交流:⑴谜:板书:松柏雪扬松女贞西坡东坡加拿大魁北克⑵谜底:(出示句子)“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5.指导朗读: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板书:弯曲、反弹②在巴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