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教师用)一、【学习目标】: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本诗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二、【学习重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三、【课时安排】一课时【活动过程】一、预习·反馈·导学1、知识储备①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②朦胧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2、明确字音:痴(chī)情慰藉jiè霹雳pīlì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3、预习思考(1)这首诗可分哪几部分,各是什么意思?(2)第十三诗行说“不,这些都还不够!”“这些”指上面的“哪些”?“不”字否定了哪些爱情观?(3)诗人认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是怎样的?二、合作·提炼·探究课堂活动一:1、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作为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致橡树》吧。2、预习检查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词。痴(chī)情慰藉jiè霹雳pīlì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3、朗读诗歌(1)、自由诵读(2)、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3)、播放录音(4)、学生齐读课堂活动二合作探究1、《致橡树》的“致”是什么意思?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2、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3、这首诗可分哪几部分,各是什么意思?答: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价值。4、第十三诗行说“不,这些都还不够!”“这些”指上面的“哪些”?“不”字否定了哪些爱情观?——明确:凌霄花——一味攀附痴情的鸟儿——单方痴恋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由衷奉献——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5、诗人认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是怎样的?独立平等(爱情的基础)——(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互依互助——(根紧握在地下,叶相处在去里。)心心相印——(每一阵风吹过……听懂我们的言语。)各显风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甘苦与共——(我们分担……我们共享……却又终生相依。)坚贞不渝——(仿佛永远分离……足下的土地。)爱他(她)所爱教师小结: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三、巩固·交流·反思(一)主题概况(方式:先让学生考虑一下再做总结。)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写,表现了平等独立而又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现代爱情观。(二)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一起讨论总结。)1、象征手法橡树——男性木棉——女性《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