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良师益友:《学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肥市瑶海区马岗小学:汤玲霞2015.02.3《学记》文本及翻译--大学之教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不学操缦①,不能安②弦;不学博依③,不能安诗;不学杂服④,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学记》文本及翻译--大学之教也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学记》文意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藏息相辅——《学记》教学法则之一藏息相辅:“藏”,原为“臧”,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的气息,人自身的内脏和大气相配合,才能呼吸自如。在这里做为比喻讲解教育原则,即不能死记硬背,教师的讲解要与个人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的原则。两千多年前,《学记》的作者就强调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这是《学记》的课程论,即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娱乐的关系。课程包括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课外活动。课内课外结合、劳逸结合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课外可以帮助课内,课外是课内的准备,又是课内的延伸,是有机的统一体。藏息相辅——我国古籍阐释《吕氏春秋·诬徒》:“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通达事理的老师施行教育,能使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这六方面在教学中实现了,那么邪僻的路就堵死了,正义之道就通行了。这六方面在教学中不能实现,那么君主就不能支使臣下,父亲就不能支使儿子,老师就不能支使学生。藏息相辅——我国古籍阐释《吕氏春秋》讲的好:“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大意是说:人之常情,不能在不愿意做的事情上获得快乐,不能在不愿意做的事情上有所收获。做有兴趣的事情,不用说贤者,就是不肖之人也会尽力而为。做痛苦的事情,不用说不肖之人,就是贤者也难以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顺乎人的天性,就能够知道如何从事教育的道理了。《论语》说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藏息相辅——西方教育家看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怀特海指出:“一个儿童在青少年浪漫期所形成的特点,将决定他的理想和想象,及如何塑造和丰富他未来的生活。”教育现状课内太多,书面练习太多;课外太少,休息太少。学习无疑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我国历来过于强调苦学,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读”等,加上现在有的课程难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