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海滨学校杨晓红一、教学目标: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设置情景。播放地震视频,配读师: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最后的姿势?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2、交流。(共3处)三、第一处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1交流、相机提示: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护:(护可以组什么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4)齐读这句话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6、出示:(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2指名朗读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唯一想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播放视频)10、过渡: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西南处,国有殇。(图片)11、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正面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12、齐读4—7自然段。四、第二处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