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博的知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渴求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孩子们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一个知识广博、兴趣广泛的教师总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更深更广地去探求知识。教师的一句句诱导性、启发性的话语,就犹如一颗颗火种,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熊熊大火。一个好的教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他们会像蜜蜂一样去采集各种知识的花粉,像蓄电池那样不断地充电,惟恐自己会枯竭,惟恐自己会落伍。因而,他们总能采集到最鲜、最美的花粉,总有足够的“电荷”,一旦与学生的思维电线接通,一定会释放出更加亮丽的“火花”。创新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要冲破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的框框条条,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型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儿童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让儿童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治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将学生作文的“再现型”水平提高到“表现型”水平,引导学生用语言“表现”自己认识的深浅,表现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