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问题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大连工业大学肖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与青少年人格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青少年来讲,无论从生理、心理、思想各个角度来看,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阶段,其不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目前社会变化加快,压力增大,这些都可能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对于如何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就是全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了。一、家长应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的青年人没有形成好的个性,如表现为冷酷、残忍、顽固或表现为孤僻、怯懦、缺乏独立性等。这和家庭的关系是很大的。有的人可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受到负面影响,并延续到青年时期了。从父母方面来看,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于苛刻,对子女的言行举止过分挑剔;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严峻冷淡,经常批评训斥子女,从而使子女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同情或支持,使子女感到孤独和不知所措。还有的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嘴打架或是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父母双方都把子女当成负担而嫌弃。也有父母性情暴躁,喜怒无常,不体谅子女的愿望和要求的。有的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把孩子放在亲戚家里照料,待孩子长大时回到父母身边,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而使亲子间产生感情隔阂总之,由于家庭的影响,更确切的说由于父母的不正确的影响,对子女的良好性格的养成产生了不好的负面影响。作为家长若想让自己的孩子真正能健康的成长,就要切实关心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容易被忽略的心理问题。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是把家庭当作社会的基本单位来处理的。这和西方把个人当作社会的基石来看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在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庭对青少年人格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对于中国人而言,心理问题历来表现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有诸多因素。但其中一条是,传统的中国家庭本身对人的心理的缓冲作用功效极大。大家庭中,在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众多的关系中,一般来讲,青少年总能找到自身的心理支持点,进而起到心理上的舒缓作用。但在现代社会,思想观念、家庭结构的变化,使青少年向往更大的自主,父母和祖父母等又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徘徊,而独生子女又已是当代青少年的主体了,以往家庭中的那种潜在的心理缓冲作用不明显了,而代之的是家庭中的简单的垂直关系和反弹关系。垂直,指的是家庭中是长辈和子女的直接的垂直教育与被教育,抚育与被抚育关系,反弹是指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倒置,独生子女往往已成为家庭中的中心和主宰,再加上祖父母辈的推波助澜,更使孩子的地位直线上升,父母的地位下降,而父母、祖父母本身对常识性心理知识又不很熟悉,由此更无法主动的在生活中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代之的往往是溺爱、娇纵,至少是听任或是软弱无力的说教和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从而难以使青少年拥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当今,做家长的实在不易,必须主动的学习心理常识,进而把握教育子女的主动权,才能应付来自于各方面对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好或不好的冲击波。此外,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有一定的灵敏度,不能麻木。对孩子的异常现象要及时发现,正确分析,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对青少年心理上出现偏差的麻木反应和无知是我们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劲敌。二、对青少年成长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社会应给予宽松、平和的环境我们现在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认为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然提到先天因素,我们就必须要承认,现在医学水平,尤其是对和心理有关的生理解剖的研究还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我们还不能就一些心理疾患找到其合理的生理解剖方面的解释,但我们必须得承认有些心理问题确实是和我们的生理构造本身有关。我们知道抑郁症是与大脑某处腺体有关,阳光的照射、户外的运动就可能会改变该腺体的分泌,从而对抑郁症有相当的影响。那么其它的病症呢?是否也都能找到其生理上的合理解释呢?我们目前恐怕还不能做出满意的答复。我们应该对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有一个平和宽松的态度,他们很可能就和那些先天生理上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