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那一份执着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张相春黄美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个普通而又响亮的名字,一个令江苏省乃至全国音乐教育同仁深深折服的名字,正是源于对音乐教学无限的“爱”与“执着”,黄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之路上印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迹:江苏省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小学《音乐》教材分册主编,新生代苏派名师,江苏省基础教育委员会音乐学科专家委员,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初识黄美华老师是1998年在镇江举行的新课标的培训活动上,2005年随江苏省学“陶”研“陶”组委会亲临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黄美华老师亲自执教了一节三年级的音乐综合课《厨房交响曲》,2010年黄美华老师和她的团队在江苏省第6届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中展示了音乐课《风——影视音乐的魅力》。2014年4月22——25日,我非常有幸去浙江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又一次亲临了黄美华老师的课堂,这次黄老师展示的是五年级的欣赏课《渔舟唱晚》。纵观十余年来黄美华老师的音乐课堂,尤其是这次的《渔舟唱晚》,让我深刻领略了特级教师的敢于研究、敢于实践、敢于突破的精神,对黄老师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勇于超越自己的执着精神肃然起敬。一、黄老师的音乐课是有“味道”的音乐课什么样的音乐课才能算是好课?有味道的音乐课才是好课。好的音乐课,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在课上听得津津有味,在课后可以细细品味的课。黄老师的音乐课具有浓浓的音乐味、厚厚的文化味和甜甜的儿童味。1.有“浓浓的音乐味”。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有专家说,音乐不是教会的,是听会的。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去关注音乐、去欣赏音乐,也就是说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听什么”和“怎么听”。黄老师的课上很好地处理了整体聆听与局部聆听的关系,无论是刚开始的分乐段欣赏还是后来的完整欣赏,都体现了浓浓的音乐味。分乐段欣赏中,黄老师非常关注每一乐段的音乐要素,关注音乐音高、节奏的特点,关注演奏乐器古筝的音色、演奏技法等特点。完整欣赏中,黄老师并没有局限于孩子们或歌唱、或动作、或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的表现,仍然紧紧抓住音乐主题的出现及其变化特点。孩子们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审美情境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感受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提升了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渔舟唱晚》第一乐段中大量出现的上滑音增添了音乐的流动感,黄老师带着学生反复吟唱,体会这样滑滑的声音表现出来的安静的黄昏美景。第二乐段中附点的运用表现了景色与情感的推动,黄老师运用对比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有附点与没有附点哪一种更有往前推动的感觉,孩子们带着情感去体悟,带着情感去表现,上滑音和附点等枯燥的音乐记号就有了生命的灵性。⑶音乐是一门技能型佷强的学科。教师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上好音乐课的基础。黄老师是一位有着扎实音乐基本功的老师,无论是唱、弹,还是演、说都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享受。她紧扣作品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如抓住旋律线,让学生画一画、唱一唱,感受曲调的婉转动听;抓住大量出现的附点十六分节奏让学生体会旋律的流动感等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刻感受了旋律的音乐特点。2.有“厚厚的文化味”。黄老师在《渔舟唱晚》这节课的开始,从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文《少年王勃》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受乐曲意境。《渔舟唱晚》是中国的五声调式,只用了“mi、re、do、la、sol”五个音,具有浓郁的名族气息。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出了乐曲第二乐段旋律线条走向后,并没有局限于哼唱旋律,而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站在滕王阁前的王勃仿佛看到了什么?”用简单的词随旋律唱一唱,“云儿悠悠,水儿悠悠,浪儿悠悠,塔儿悠悠,人儿悠悠,船儿悠悠……”如推动般自然、流畅的旋律即刻间化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跃上学生的眼帘。再加上黄老师用独特的女中音演唱了伶歌《渔舟唱晚》,孩子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黄昏山水之间。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黄老师通过视频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孩子们立刻明白了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