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货币战争》有感留美学者宋鸿兵所著《货币战争》,描写了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欧美金融寡头及与其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精英集团近300年来,为了达到最大限度攫取人类财富的罪恶目的,挑起政治风波、诱发金融动荡的累累秘辛。这的确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虽有证据不足的嫌疑,但世间最为隐秘的阴谋和犯罪,如何会留那么充分的证据供“好事”的人来把玩?好在本书通过抽丝剥茧,揭示了各个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给人们还原了隐藏在暗地里真实的一幕。读罢此书不禁让人有如振聋发聩般的感慨万千。一、《货币战争》带给我们的世界视角。尽管《中国共产党章程》告诫人们: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阶级斗争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再讲了,偶有提及多被讥为不合时宜。《货币战争》告诉我们:资本榨取人民血汗的机器从来就没有停止转动哪怕一分钟。只要资源不像空气那样普遍,世界范围内由此引发的斗争就不会消失。金融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对资源控制权的争夺,说到底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更是不同国家统治力量间的争斗。一个次级债危机,使美国民众财富大为缩水,而原油涨价、美元贬值等一系列“绝妙运作”,更使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人民为之买单。有人做过统计,次债危机中仅外汇储备一项我国损失就超过600亿人民币。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在6124点外资完成胜利大逃亡后,泡沫被戳破,市值在短短的半年就腰斩近半,亿万股民惨遭洗劫。那种认为世界已经“大同”,斗争已经“熄灭”的想法,不仅是幼稚的,而且是有害的。然而,世界毕竟是复杂的,不同于公式图谱。汶川地震中,许多国家伸出援手,许多组织和个人亲赴救灾一线,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人间的温暖。今天,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地球村“越来越小”,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恐怖活动日益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威胁,相互合作、共谋发展成为多数政府、组织和个人的共识。那种“贴标签”式的、“疾风暴雨”式的斗争思维,的确已经不合时宜。身处“货币战争”之中,需要的是“货币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战法。二、《货币战争》带给我们的中国视角。有位经济学家说得好,加入WTO是在“与狼共舞”。我们还不是猎人,甚至连个像样的狼也算不上,充其量不过是一只羊,一只需要尽快清醒、强壮起来的羊。珠江三角洲有一个6万人的制鞋厂,年收入5个多亿人民币,而其销售出口的欧洲公司年利润超过20亿欧元。我们拿到的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够,哪里像合作,更像是被盘剥。类似情况,在全国不胜枚举。这也许是我们现代化必须的代价,但绝不应是中国经济的宿命。国内有些学者,甚至是有“官方”头衔的学者,谈经济必是西方的自由市场,谈政治必是西方的民主宪政,谈学问必然是哈耶克,被人们戏称为“西方鹦鹉”。中国政经制度确实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理论工作者,要不断探索解决的办法。那种闭目塞听、一意孤行地美化、鼓吹西方自由市场和民主宪政的“鹦鹉”,不外乎三:或者因懒惰而不愿意做枯燥却不光鲜的研究工作,或者因无知而看不透西方政经制度的本质及其困境,再或者就是别有用心、处心积虑地以颠覆国家现有政经制度为目标的一类。北欧诸国就找到了一套有别于西方而适合自己的制度模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与之相反,印度、东欧完全模仿西方,效果却是有目共睹的乏善可陈。西方的政经制度及其运作方式,固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绝不是可以绳墨天下的终极真理。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族群特点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要求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近来,不断有人讲国家不要“与民争利”,要“国退民进”。试问国家与哪个“民”争利了?是田野里的农夫、建筑工地的民工、工厂的工人还是学校的老师?“国退民进”,让刚刚有一些温饱的劳苦大众如何进?拿什么进?无非是让少数通过一定条件(绝难是诚实劳动)孵化出来的“大款”、特权部门的领导、少数国企的高管、国外机构的“代办”,这些所谓的“民”在进。一如此前不少的“国企改制”、“MBO(高管收购)”“外资进入金融机构”等等,“西方鹦鹉”们以“专家”、“学者”的特殊地位,振振有词、大肆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