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智谋”《包公审驴》教学设计城关镇建设小学南楠教材分析:《包公审驴》是第5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学情分析: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教学目标1.独立识字学词,理解重点词语“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在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3.能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正确理解“智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从单元主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红军将领——贺龙元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智谋”单元,和大清官包公一起来审个案子。2、板书课题:包公审驴(齐读)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这几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够解决。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开始吧!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1.独立识字学词,理解重点词语“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在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3.能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正确理解“智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我的读书小窍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①.认读词语:•审理挣钱唯一辔头懊恼案件•耷拉蠢驴衙役悉心惊惶失措•踪影畜牲圈栏惊吓差役遵命②.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③.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④.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5、学生自学,练习加小标题6、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板书:(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一)同桌读议:1、同桌合作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刘五为什么要告驴?2、汇报交流。出示句子:A.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指导读出刘五对驴的喜爱与重视)B.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体会刘五的心情,抓关键词:惊慌失措、又气又恨、懊恼)3、写法:为了突出两头驴的差别,作者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如果我们在作文中也用上这种手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过渡:审奇案就要有奇招,下面我们就深入课文去分析分析:(出示课件)(二)合作读议3——11自然段,讨论交流:1、在这桩奇案中,都有谁使用了怎样的计谋?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汇报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包公:“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