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教媒体与数学教学“联姻”——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襄州区太山小学:刘世波[内容摘要]:采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关键词]:电教媒体思维能力数学教学高效[正文]:体现新理念、新课标的关键在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效益。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意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愿学。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激趣”、“以景激趣”、“以乐激趣”、“以片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进入学习活动之中。如教学《通分》时,我以学生喜爱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为依托,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话题,揭示本课课题。在上课时,我就把这个过程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的视角此时充分得到刺激,个个认真观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看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分得了五分之二,猪八戒分得了四分之一,他们谁分得多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的情景设计,既激趣又设疑,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意愿,从而把注意力和思维都凝聚到了新知上。二、运用电教媒体,呈现知识的形式过程。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为动态,用计算机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分32份、64份,继续拼成一个新图形,根据电脑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的面积=πr×r=πr2。这种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三、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分数与除法关系》这一内容的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分得几块?),属于把许多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一类的算题。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需要借助图形来说明。为此教者用多媒体显示两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先把每块饼都平均分成4份,再把平均分得的12份平均分成4大份,每人分得这样的一大份(12份中的3份),相当于一块饼的四分之三,即四分之三块;第二种分法是把3块饼看作一个整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块饼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一块饼的四分之三,是四分之三块。通过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两种分法的过程,也明白了3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的道理。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并且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其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口述推理过程、比较两种分法以及例3的引伸题(将3个饼平均分给5个、7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几块)的解决,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很高的智慧,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参加了讨论。四、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在巩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出示练习题“有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把它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分成的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平方厘米,也可能是()平方厘米,还可能是()平方厘米。”练习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