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六个“学会”作者:李娟高素质的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支柱。所谓“高素质”,当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不断发展的标准,但其核心是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对待学生,或者说待人待事的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在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曾经遇到过一位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一定有限;相反,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不曾遇到过一位好老师,那他的存在对于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危险。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来体现。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才会有高品位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品质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布贝尔一再指出,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发展着的、有着不可限量的人,积极地参与一切课内外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有的西方学者强调,在学校、在教室这个“文化生态圈”中,教师角色应该被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室是一个观念的生态圈,教师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教师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和教育情景,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教师应该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正如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所认为的那样,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这是从培养年轻一代所应有的素质而言的。而作为教师,要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任自己的工作,就需要不断成长和发展。所以,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我们的教师能够做到带着欣赏进课堂,带着微笑进课堂,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兴趣进课堂,带着成长的渴望进课堂,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下面,对“六个学会”的基本内涵,对其提出的理由作一探讨。一、学会等待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即使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的掌握,也都很难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个需要不断“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的过程。其实,从我们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我们百分之九十的努力都会“徒劳”的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百分之九的接近成功的机会,而正是这“百分之九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得我们有百分之一的取得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教育是最能体现“一份耕耘,十份收获”的领域,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效,尽管更多的时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二、学会分享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其次,意味着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因为分享方式和表达方式本身就蕴含教育的因素;再次,意味着对错: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最后,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