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叠叠》说课稿美术组李晓飞教材分析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重叠。在本课的内容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重叠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会用一种或二种重叠形状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教学重点:能够画出重叠的形状,并设计重叠的形式。教学难点:如何处理重叠的遮挡关系和排列效果。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引导阶段一、导入新课导入: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两个水果。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做重叠摆放。提问:老师怎么放水果的?产生了什么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重叠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前后的树产生的重叠,上下、前后的树叶产生的重叠。小结:自然界有了重叠就变得更加有节奏和美丽。(板书)──重叠的形状二、探索新知1.讲解重叠知识。师:我们先来认识重叠。提问:什么是重叠?归纳: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2.引导学生赏析重叠图片,探索重叠的内容及排列方式。师:来看看这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伞、树(摄影)、鸟(拼贴)、猫(线描)、人物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提问:作品中有哪些重叠的现象?它们在画面中是怎样排列的?小结:重叠对象:动物、植物或人物等各类事物或形状;重叠的方式:随意的重叠排列,有规律的重叠排列:上下、左右、前后、大小。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重叠形状,(小蘑菇、花雨伞、小叶片……)和重叠的排列方式?3.重叠形状的制作师:了解了重叠的知识,我们如何动手实践呢?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探索重叠形状的制作。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出重叠的形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小结基本的方法:(1)先设计一个基本形,剪下,进行重叠排列,画出重叠的形状。(2)剪:将纸反复折叠后,在纸上画出一个基本形,然后沿着基本形的边沿剪下得到许多个这样的图形。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作业要求:运用自己喜欢的图案,选择画或剪的方法制作,完成一幅重叠形状的作品。作业方法:(二选一)1.画──在纸上重复画出多个基本形。(教材方法一图片)2.剪──将纸反复折叠后,在纸上画出一个基本形,然后沿着基本形的边沿剪下得到许多个这样的图形。(教材方法二图片)教师巡视辅导。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四、作业讲评1.展示学生作业。2.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提问:你喜欢哪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你的作品哪里还需要完善?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重叠现象带给我们的奇妙感受,探索了各种方法产生重叠的艺术作品,使我们的画面从平淡转化为神奇,充满有规律的节奏美感。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思考:除了剪、画这两种基本表现方法外,还有哪些方法?小结:比如镂印、拓印。在萝卜、土豆或橡皮上画一个基本形,沾上颜色,重叠排列,印在纸上。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课后寻找关于重叠的资料,并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绘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