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案例:《水乡歌》(第一课时)连云港市南城中心小学万菁教学设计思路(一)文本简介《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首诗歌,全诗共三个小节,分别写了水多、船多和歌多。诗歌语言活泼清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水乡风光图,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生活的美好,激发了孩子们对水乡的向往,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诗歌每小节的开头都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节奏感强,文质兼美。(二)设计理念1.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设置情境,使孩子自主走进文本,进入学习状态。围绕“水乡”,以去水乡游览为主线,通过自然生动的导语与过渡语,结合声像,帮助孩子入境。2.教法多样,维持学生课堂注意力。低年级学生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被形象直观的音像吸引。在教学中,通过形象鲜明的视频画面,辅之生动的语言描述,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领悟、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3.读说结合,深化向往水乡的情感体验。随文识字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形式多种多样。想象说话、仿句练习让学生把情感体验外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学习活动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渠”“驳”,规范美观地正确书写三个上下结构的字“荡”“装”“箩”。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试着仿写诗句。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初步感受水乡各种“多”中蕴含着的美好,体会水乡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活动重点学会三个生字,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活动难点通过词语感受“多”,理解歌唱新生活,发散想象,感受水乡的美好。学习活动准备1.课件2.田字格贴3.《习字册》学习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水乡是什么样子的呢?有这样一首诗歌会带着我们去水乡走一走了解水乡的特点,感受水乡人的生活!它就是21课《水乡歌》。2.学生读课题,读准【导语直接切入主题,言简意赅,揭示水乡歌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诗歌。】二、自读诗歌,习得反馈1.初读要求: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30页,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自由读诗歌两遍。【给学生明确的阅读要求,做到有目的地读,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读准字音和读通句子是阅读全文的基础,学生在初读过程中努力做到上述两点。】2.读准字词:A.师:坐的这么端正,是都会读了吗?真自信!好,谁来带着同学们读?(学生带读,读准确时,课件上出示奖励小苹果。)【学生在自读诗歌后,读得是否准确需要及时反馈。课件奖励小苹果,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获成功的喜悦。】B.理解“渠”和“驳”(直接展示图片介绍,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教师要发挥课堂主导的作用,对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常见的东西,教师在课上直接出示渠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3.读诗歌,提炼“三多”:师:这些词语组合起来便形成了一首美丽的诗歌,相信你们也会把诗歌读好!请三个学生读诗歌,其他孩子边听边想:在水乡人眼中,水乡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板书:水多、船多、歌多。师:让水乡人最自豪的就是家乡这与众不同的“三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要老师的引领。指名读诗歌,了解孩子的读书情况。“三多”,学生在文中很容易找到。这样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明确诗歌的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三、分段赏读,走进水乡(一)读第一节,初感“水多”1.师:水乡水乡,谁肯定多!我们先来读一读水乡的水多!2.师:第一句的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什么时候用问号呢?带着疑问的语气读一读!【诗歌的开头是问答形式,抓住一个问号,读懂问号的用法,有助于提高朗读能力也自然能把疑问的语气读好。】3.师:哪些词语让你读出水多了?学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师生互动:A.一个不起眼的“连”字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