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告状”现象简析摘要:年幼的孩子们都会经常向老师“告状”,只要有一点点矛盾就告到老师处,要老师评判处理,这种现象是从事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小学教学的老师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孩子们的“告状”在心理学上是有理论依据的。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也不能轻视敷衍,而应该认真对待。对爱“告状”的学生,要摸清他们的心理动机,利用课堂教学同时也要要联合家长及社会的力量,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关键词:“告状”、理论依据、心态、强化原理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的班主任或者教师也许都会有这种体验:年幼的孩子们都会经常向老师“告状”,有的孩子甚至非常喜好“告状”,只要有一点点矛盾就告到老师处,要老师评判处理。如:老师,某某同学动我的文具盒;老师,他上课喝水、吃泡泡糖;老师,有个同学的作业没有写完······这些“告状”总会有意无意的打断你的讲课,令许多老师非常头痛。其实,孩子们的“告状”在心理学上是有理论依据的。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从入学前的对父母家长的依赖,转而发展成为对学校教师的崇拜,认为教师是最有权威的人。低年段的儿童的道德认识称作为以“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一心理特点,导致了学生在产生问题的时候,希望从他人处获得帮助,从而导致他们爱告状行为的产生。周红五教授在《危机心理援助》中也提到:低年级学生的告状行为,实际上是他们对现实中的存在不能正确的理解与处理的一种危机心理,他们希望通过告状这一具体的行动,来引起教师与他人的关注与重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缓解与满足。简而言之,孩子“告状”是孩子依赖心理的表现,虽然小学生告状多是小事,但我们也不能轻视敷衍,应该认真对待。若学生来告状,我们教师首先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切不可草草了事,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再根据事情的大小做出恰当的处理。对爱“告状”的学生,要摸清他们的心理动机。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就其告状时的心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寻求帮助这是小学生遇到纠纷,无法解决时,向教师求得公正裁决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小学生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告状的学生目的是想让老师知道自己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求得老师的关爱和帮助,并不希望老师批评或惩罚谁。2.试探教师;这类告状主要是学生用以试探老师对某一行为作出的反应,判断这一行为的正确与否,从而决定自己的选择。假若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学生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假若老师立即制止,告状的学生就会“安分守己”。3.检举他人这是儿童为坚持正义或维护纪律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小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道德观念,知道一些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后果,日常生活中能分清一般行为的是非、好坏。例如,一年级的小刚跑过来告诉老师:“小强在打小敏。”其目的是希望老师对小强进行批评,对小敏给予安慰。小刚的行为说明他遇到不良行为时,会产生正义感和对弱者的同情心。4.自我表现这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比较差,对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视,总是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为了让老师关注自己的表现,尤其是对于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的违规行为,大多数小朋友发现后都要积极向老师告状。我们在生活中还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自己先欺负了同学,又怕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在老师面前“恶人先告状”以逃避责任;还有些小学生告状的动机是出于嫉妒或报复的心理,想借助老师去惩罚其他同学,从而达到自我满足的心理状态,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在小学生中只是少数,小朋友之间的嫉妒和报复心理只是一些暂时现象,但教师也不要忽视这种情况。因此,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待孩子的“告状”,必须慎之又慎。首先,教师应该知道孩子的“告状”是学生希望理解、沟通的心理表现。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愿意与你亲近,愿意把心里话说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