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学生经过充分预习,能认读本课生字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佳节、茱萸、思绪万千”等词语中。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借助故事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3、创设情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深刻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有感情地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仿写节日大街的热闹场面,试着联系实际,学用“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美好的节日,来考考你,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10月1日——国庆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年三十——除夕九月初九——重阳节你喜欢这些节日吗?为什么?像这样能让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心的玩,快乐的吃,还会有许多丰富的活动,这样的节日很美好,我们就称它为“佳节”。板书:佳节2、我们今天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通过预习,知道这个课题来自哪儿?(唐.王维写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出示诗,能读准读顺吗?指名读。了解“茱萸”过渡:我们今天将会通过一篇课文,对这首诗的意思了解地更清楚,对它所包含的情感体会地更深刻。二、自学课文1、下面我们就来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任务)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哪些句子能体现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把这些句子画下来,在后面标上1;哪些句子能体现第二句诗的意思,就把这些句子画下来,在后面标上2;哪些句子能体现第三、四句诗的意思,就把这些句子画下来,在后面标上3、4)第三遍大声读课文,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先读你圈画出来的句子,再读跟它相对应的古诗。)2、心动不如行动,赶快行动吧,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生自学,教师巡视:控制好三个步骤①提醒孩子在轻声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写姿势;②提醒学生进行第二步骤:边读边圈画,进行个别指导:要把句子画完整,要有选择;③提醒学生要前后对照读,声音要出来,也可以小组互助学习。)三、反馈交流▲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指黑板)(出示这句诗)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读懂“异乡”指哪里?(京城长安)(简笔画画华山)这是华山,王维的家乡在华山的东面,京城长安在华山的西面。家乡、异乡,两地相隔千里,就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天各一方。对于王维来说,长安是异乡,其实家乡以外的地方也都是异乡。王维身在异乡,他就是一个——异客。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再读读刚才圈画的句子,想想离开家乡的王维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交流。指名说。你从哪里读出来的?15岁——15岁的孩子就出来了,两年的时间就是700多天呢,离家的时间很长了!指名读。(特别要读好这两个表示数字的词。)▲我们继续交流(指黑板),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出示第二自然段及“每逢佳节倍思亲”)再次轻轻地读读这段,抓住第二自然段的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教师巡视:有的同学抓住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远眺,)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了,同桌可以互相先说说看。人们是那样的高兴,此时的王维在干什么呢?你有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煽情:大街上,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王维却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开心是别人的,寂寞是王维的,所以此时的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配乐)我们再练读这句诗,看看怎么读,能够把王维的思乡愁绪读出来。指名读:把“倍”读重了,能够表现出王维对家乡的思念。如果把“倍”读轻了,有什么效果呢?(再指名读)肯定:读的不错!无论重读还是轻读,都能表达王维的思乡情,但老师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这样读,能把王维幽幽的思乡情表达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一起来试试。▲我们继续交流,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出示第三自然段)王维想了很多,想到了以前,想到了如今,还想到了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