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课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1831年9月,肖邦来到巴黎,他的余生便和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三十九岁。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读准字音肖邦消逝深渊雾霭xiāobāngshìyuānǎi•亡国之恨异国他乡亡国之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四处奔波与世长辞四处奔波•弥留之际悲愤欲绝弥留之际悲愤欲绝•一腔热血欧洲列强一腔热血欧洲列强•遭到瓜分欺凌深渊遭到瓜分欺凌深渊•维斯瓦弥漫雾霭肖邦维斯瓦弥漫雾霭肖邦•埃斯内尔咏唱谱写眼眶埃斯内尔咏唱谱写眼眶盛满疾驰爆发音符旋律盛满疾驰爆发音符旋律•呐喊抗争亡国忧虑倾注呐喊抗争亡国忧虑倾注勉励幽暗蜡烛彻夜勉励幽暗蜡烛彻夜•消逝概念生计忧愤肺结消逝概念生计忧愤肺结核路德维卡核路德维卡组词:盛chéng()盛shèng()•解释加横线的字:•悲痛欲绝()与世长辞()气息中止告别盛饭茂盛词语解释•雾霭:雾气。•呐喊:大声叫喊。•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文章以肖邦爱国为感情线索,以肖邦和祖国的关系展开叙述。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找出后读出来。指导朗读“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国土沦陷,难以生存,国内已经没有创作的环境。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作为音乐家,他想用自己的作品唤起民众进行抗争才是更好的爱国方式……幻灯片4紧扣“爱国”不放,请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紧扣“爱国”不放,请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1、悲愤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2、留恋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依依不舍。3、思念“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4、四处奔波“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5、至死不忘“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