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枚棋子引发的案例背景:我班刘行小朋友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玩,但是他非常喜欢动手尝试制作各种东西,因此常常发生一些争抢行为,多次的言语说教对他收效甚微案例过程:区域活动开始,我向孩子们宣布益智区新投放了一些跳棋。大翔和钧钧几个男孩子兴高采烈地去选了来,刘行也围在他们身边观战。孩子们都在自己选择的活动区中有序地玩着。过了一会儿,当我走到音乐表演区欣赏小演员们的表演时大翔着急地向我告状:“董老师,刘行把我们的一颗棋子抢走了,张贺钧找他要,他也不给我们,我们下不了棋了。”这时,张贺钧也跑来,“董老师,你快看看去吧,刘行把棋子跟橡皮泥搅乎了,不知道在搞什么鬼。”“完了,棋子沾满了橡皮泥要不了了,我们也别下棋了。咱们玩别的去吧。”说着,大翔一脸懊恼地拉着钧钧离开。棋子?橡皮泥?搞鬼?怎么回事?我赶紧来到了美劳区,刘行正在把棋子放到一个用橡皮泥捏好的人形上面似乎是泥人的帽子。看到我过来,他的手向棋子伸了伸,好像要把棋子拿下来,我马上降低火气,轻声说:“刘行,你的泥人头上的帽子真好看。”他看到我没有生气,点点头。我又问:“你怎么想起来的用棋子做帽子?”他说:“我觉得棋子跟帽子的形状一样,而且小丑的帽子上面都有一个小球球。”我赞许地说:“不错,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一会儿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小朋友们好吗?”他头低低的,又点点头。我接着说:“但是你看,你把棋子拿走了,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玩跳棋游戏了,怎么办呢?”他张张嘴,好像不知道该说什么。区域活动总结的时间到了,在我的鼓励下,刘行向小朋友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同时特别介绍了他利用的跳棋材料,赞许他的创意。之后向孩子们讲述了刚才由跳棋引发的事情,并主动承认错误,我说:“今天的事情怨我没有给小朋友们准备足够的材料。”还没等我说完,刘卓文抢着说:“不怨董老师,刘行没有说董老师怎么就知道他需要棋子呢?”大翔也说:“是呀,其实我们再找董老师要一个棋子不就完了,也怨我们。”小朋友们纷纷议论了起来,有的说“刘行怎么不会有话好好说呢,找董老师要呀”,有的说“找别人要东西哪有抢的,要问问人家借不借呀”,还有的说“等人家玩儿完了再用嘛”。这时,一直没有开口的刘行说话了,他说:“也怨我,我应该找董老师要一个棋子,不应该抢人家的。”就这样,大翔和刘行握手言和,我们共同为美劳区增添了新的辅助材料——棋子由一枚棋子引发的事情,原来是一件好事。案例分析:上述案例正是因为刘行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也是喜欢一个人玩,因此当他想利用棋子给泥人做帽子时,不会采用正确的方法,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实施了负向行为——“抢”而引发的。当然他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幼儿的利益,比如正在玩跳棋的大翔和张贺钧因缺少一枚棋子而不能继续活动,由此产生了“告状”行为。教师因为了解平时的刘行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等,怕因错怪而挫伤孩子的感情,所以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而是强压“怒火”,耐心询问原因,了解发生“抢”这一行为的原因,原来不是搞“破坏”而是搞“创作”。当真相大白后,一方面,教师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对刘行的创意大加赞许,肯定和接纳了幼儿的独特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影响了他人,要教会幼儿如何正确的交往。在这过程中,教师没有简单的言语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为了能够正确引导幼儿,教师首先承认错误,让幼儿知道先找自己的原因。大班的幼儿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显得比较有“主见”,他们有自己对事情的认识和分析,所以教师将今天的事情公开化,交给孩子们去解决。从刘卓文和其他小朋友的话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这件事情有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刘行的行为是错误的,正是小朋友们的议论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点醒了发生矛盾的双方。值此,由一枚棋子引发的风波得以顺利解决。指导策略:1、准确了解幼儿的行为意图。《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的。在案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