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字规范教学探索马连初中张翠贤随着今年的汉字听写大赛的热播,那一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汉字活齐来。掀起了自上而下的风潮,大家在沉寂了多年又开始关注那些古籍里的字词了。今天我们坐在一起就是为了讨论那些熟悉但却陌生的字词的读法。最早的时候,我不是在语文课上学到古音字的,而是在历史课上,当历史老师说:呼韩邪(yé)单于、冒顿(mòdú)、阏氏(yānzhī)(汉代匈奴君主的正妻)、大宛(yuān)、龟兹(qiūcí)、焉耆(péng)、大月氏(zhī)等等的读音时,我竟然对古音的读法,充满了兴趣,觉得其中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所以后来我也时常收集一些古音字。后来上大学,学的是汉语言专业,能有幸学到古汉语,基本上能专业的学到古音字词。才知道古音字的读音分为上古音和中古音,隋唐为其分水岭,但语言都有延续性和继承性,变化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可能更新在一瞬间,这就像古汉语中的入声字,现在仍然存在在一些闽南的地区的方言中。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时刻在注重学习古音字词,我发现古音字大概分为这么几类:墨子,又称墨翟(dí);有禽滑(gǔ)厘、景差(cuō)等是人名。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陈涉世家》)天姥(mǔ)连天向天横。(《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是地名昨夜见军帖,可汗(kèhán)大点兵。(《木兰诗》)仆射(yè)可汗(Han)等是官职名羽扇纶(guān)巾(《念奴娇•赤壁》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是器物的名称尉(yù)迟,复姓。唐代有人名尉迟恭种(chóng),单姓。小种经略相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姓氏。呼韩邪(yé)单于、冒顿(mòdú)、阏氏(yānzhī)是少数民族的称呼;另外其他的还有:缞绖(cuīdié)、参乘(shèng)、容臭(xiù)、臧否(pǐ)、虾(há)蟆陵、变徵(zhī)之声(变徵是古代音乐乐调,声韵悲凉)、差(cī)肩而坐(肩并肩坐着)、廪稍(shào)之供、老大嫁作贾(gǔ)人妇、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谋臣与爪(zhǎo)牙之士不可不养也。大概归一下类,有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姓氏,少数民族的称呼,其他异读,总共是七个种类,但在这七个种类中,就有五六种是名称类,说明了什么?我想之所以把名称类古音保留下来,说明这些各种名称有一定的传播广度和纵深的影响。那是不是我们也应该让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不要断层?否则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和积淀葬送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又有何颜面去见先祖?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只有两个两个完全继承了自己的文化和文明,我们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希望我们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传承下去,因为我们是文化的直接传承者,如果我们不能在常规的教学中教给学生,那么又去指望谁还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去给学生教这些知识呢?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古音字的教学呢?一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首先要弄明白许多古音字词的读法,在遇到的时候,自己先能正确的读出来,再把这一种古汉语现象介绍给学生。并且极力希望学生们去探讨研究古音字的读法,实际上也是在研究一个朝代的历史和文化变迁。这样或许因为这个契机,孩子们突然喜欢学习未知的久远的知识了。(因为我那时候突然对历史知识充满了兴趣)。其次,古代的韵文如诗词,都是要求押韵的,而字的古音读法,基本上能还原当时诗人的情怀,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读xia,就能和家jia押韵,读xie,则不押韵。如果我们在中学的教学中能贯穿这些知识,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也就能轻松地学习古汉语知识了,而且说不定一番探索,还会为现在的学术界带来新发现,因此这些知识不能丢弃。另外,在一些传统文化大赛中,比如我们乾县前几年搞的古诗文背诵大赛,传统文化大赛,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来调动和普及古音字知识,就像我们的央视用汉字听写大赛来提升传统文化知识一样。二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却应该宽容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有人古音今读,也无需一一纠正,因为在不影响意义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接受,毕竟人的知识层次不同,不可强求。综上所述,顶端的知识始终掌握在一部分人的手里,我们今天的抛砖引玉说不定会产生划时代的意义,即使在普通人那里,也会因为多了一份知识而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所以,我认为古音古读不可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