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揣摩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一、读赏梅花,了解人物1.课件展示有关梅花的词句及各种颜色各种姿态的梅花,学生自由说说梅花。2.板书课题,生读题。(继续上节课学习《梅花魂》,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感悟梅花的深刻喻义。)3.回顾上节课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哪些事。(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无法回国”“赠送梅图”“送血梅绢”)4.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通过梅花寄托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并围绕这一中心,过渡:作者就是围绕梅花这五件小事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的。通过读课文你感觉到了外祖父与梅花之间有一种怎样的感情?二、珍爱梅花,读懂人物1.让学生读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词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2)“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3)“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过渡:从外祖父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爱梅花就像在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他爱梅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的外孙女。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呢?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三、品颂梅花,赞诵人物课件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的名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学生自由读文,同桌间探讨从这段话中自己了解到了哪些内容。(1)梅花的精神。A.梅花有什么精神?读梅花精神这句话。B.(课件展示风欺雪压梅花图)体会梅花的精神。谁能把梅花的精神读出来吗?面对这些不怕风雪的梅花,你最想对梅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2)具有梅花精神的人。A.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梅花吗?(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梅花。)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读。B.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吗?结合人物理解“历经磨难”。(课件出示有气节的人物形象)(3)做有梅花精神的人。读读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外祖父要我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四、品悟眷恋,魂牵人物过渡:外祖父爱梅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篇课文中外祖父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特别的印象?外祖父不仅心事重重、郁郁寡欢,还时不时地落泪了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提到了外祖父几次落泪。让我们共同来分析外祖父落泪的原因。1.读诗落泪──思乡之泪。(1)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为什么就会落泪?(这些诗句都是写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都是写乡思,乡愁!所以,每当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他就会有一颗两颗的冰凉的泪珠滚落下来”。这冰凉的泪珠是外祖父的思乡之泪!)(2)一起把外祖父浓浓的思乡之情读出来。2.未能归国泪先流──无奈之泪。课件出示:“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1)这句话把外祖父比作了什么?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比喻?(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2)外祖父想回祖国吗?能回祖国吗?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他想回却不能回,这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无奈啊!──这泪水是无奈的泪水。(3)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你能想象一下这省略号里省略的画面吗?(4)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读,把外祖父这复杂的心理过程表达出来。3.泪眼蒙!送手绢──深情之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