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节奏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规则的声律运动,诸如人类的脉搏与呼吸,动物界的蛙声蝉唱、鸡啼狗吠,自然界的潮起潮落、电闪雷鸣,社会生活中的车水马龙、钟表嘀嗒等。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节奏是对比因素有规律的交替出现1。音乐学上的节奏感是指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组合借助人的听觉形成的对人的心理上的感受,由节拍、速度、律动等多种因素构成2。它包括了对音乐进行中的拍子、重音、小节、拍子中的音符组合、小节中的拍子组合、乐句中的小节组合等诸多综合感应3。在幼儿节奏感发展水平的以往研究中,经常从节奏认知、识别和表现出发,对节奏感应性和节奏记忆进行测量(stambaCk,一990:Haeeher,Ziehen,1994:曹理,1990)。由于不同人对节奏的认知和识别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即对音乐节奏的及时反应不同,我们把这种对音乐节奏感的认知、识别时出现的敏感性,称之为节奏感应性,指在听到节奏后,对节奏做出认知和识别的快慢程度。节奏记忆是指能够对听到的音乐节奏的节拍、力度、时值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再现。以往相关研究中发现,6岁的儿童对于稍不规则的节奏,表现为摸不到头脑,到了9一10岁,即使是相当复杂的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4。小学低年级能够用耳朵去感受节奏,对音乐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上的动作做出反应5。在本研究中,从节奏感应性和节奏记忆两方面出发,对音乐节奏感发展水平进行测量。美国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IraGershwin曾说过:“1gotrhythm,1gotmusic”6。音乐基本的意义体现者是音高和节奏运动,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是音乐进行的时间组织者,没有节奏就无所谓音乐。没有节奏,音乐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动力‘。尽管不同的人对节奏的感知不同,但正是这不同的“节奏感”开拓并丰富了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折射出五彩缤纷的生活魅力。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认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节奏,节奏首先是音响运动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教师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出发,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在有关音乐心理发展的研究中,1922年汉克(Haeeher)和兹亨(Ziehen)关于发现音乐才能的年龄的研究成果显示: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l一10卷)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2月,第359页234《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与培养.音乐》,曹理等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第36页5裴芳,《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19976JosephMachlis、KristineFomey,TheEnjoymentofMusic,W.W.NortoneCompanypress,1998,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