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别组诗刘红苑【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有和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点】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文的插图以及作者的资料,积累其它有关送别的古诗。【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送别》名曲。2、师:这是一首表达友人送别时的歌曲。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呢?3、生:《赠汪伦》《别董大》4、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组送别诗。二、初读感知。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2、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喜欢的古诗多读几遍。3、说说两首古诗的共同点:都是表达送别的诗。(理解“组诗”)三、精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导和领悟读书方法。(一)播放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通过观看视频,你看到了什么画面?2、生1:我看到了李白和他的朋友在喝酒。生2:我看到了李白和他的朋友在告别。3、解释题目。(1)了解黄鹤楼及广陵的地理位置。(2)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二)自由朗读古诗,了解大意。1、自读自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2、小组内朗读古诗,互相正音。3、根据注释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自学质疑,理清思路1、再读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2、小组讨论:(1)为什么说“西辞”?(2)为什么说三月为“烟花三月”(3)江上只有一艘船吗?为什么?3、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上台汇报,其他组评议并进行补充.(预设)第一组代表: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乘船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所以说“西辞”。第二组代表:三月,是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远望去,好像有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所以称为烟花三月。第三组代表:长江来往的船很多,但是,诗人的目光却全部集中在朋友的那只船上。4、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诗人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在诗中哪些字最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呢?生1:“尽”。生2:“唯”。师:不错,“尽”字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注目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孟浩然的孤帆渐渐消失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呢?生1:舍不得。生2: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师板书:依依惜别)5、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表演这段情景。(1)小组合作表演。(2)请一个小组上台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四)诵读古诗,入境悟情同学们自学的收获真不少,我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1、各组朗读古诗,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各小组比赛读,相互评议)2、再次朗读古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什画面?生1:我仿佛看到了那李白迟迟不肯离去的身影。生2: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绵绵的友谊。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让我们再一次带着李白的深情朗读一遍。(四)总结学法同学们,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知道学古诗有什么方法?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生:通过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我们学古诗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学:1、自主朗读,了解大意。(方法:查字典、看注释、讨论等)2、自学质疑,理清思路。(小组讨论,想象画面等)3、自由诵读,体会感情。四、学法迁移,自学古诗。1、(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同学们按我们刚才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以小组为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