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的结构》一、准备(5分左右)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应当安排一组准备题,使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要特别注重三点,一是知识的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这里有两点要说明,一是练习课中的“准备”与新授课中的“铺垫”有差异“准备”侧重于技能方面,是顺利“练习”的活动“关节”。“铺垫”必须紧紧瞄准新知而来,侧重于知识,落实在旧知的生长点上,为新知学习打下“锚桩”。二、导练三、概括(3分左右)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四、检测(12分左右)学生练习了,教师评讲了,师生又一起概括了,这时就有必要检测一下练习效果。通常选用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检测,最好是教师预先编制好的,课上让学生做。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附加题,使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目。五、反馈(8分左右)学生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反馈过程的一般程序是:1.教师或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核对解题结论。2.学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交换批改。3.统计检测结果。(全对的、错1题的……分别举手)4.错的同学订正,对的同学另做思考题。5.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