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衡阳市石鼓区人民路小学刘向谦教学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并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几点看法。一、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正确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有限的40分内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媒体的合理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针对教学内容,着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媒体。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优点,根据教学内容来选用多媒体,能更合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突出它的优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是语言和文字所难以直观表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采用多媒体往往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要解决行程中的“相遇”、“相向”、“相背”、“同向”等问题时,可以用计算机动画直观的展现这几种运动,并且教师可以把这组动画进行任意切换,反复比较、区别,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使教学目标高质有效地达成。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恰当运用多媒体,要把握对多媒体切入的时机。1.激发兴趣时切入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一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子在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三次演示,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又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调动起来。2.突破难点时切入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深化理解时切入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当动手操作变的困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如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