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专题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19世纪后期,中国人行走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马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A.写封书信B.拍有线电报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3.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下面哪一剧照反映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5.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C.辛亥革命D.新中国成立6.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这说明()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D.传统旧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7.《申报》是我国早期的报纸。通过当时这份报纸,我们可能看到的内容有()①谭嗣同英勇就义②《马关条约》的评论③某照相馆刊登一则广告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8.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9.在旧社会,女人的“三寸金莲”被形容为“小脚一双,泪水一缸”。这种现象被改变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0.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请你说说它最能准确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C.提倡新文学,反洲旧文学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1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建立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3.严复介绍“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观点的主要目的是()A.介绍西方科学技术B.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C.提高中国的思想水平D.激发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14.“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废除科举制度15.左图为“科举考生看榜图”,这样的场景最终消失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末(1905年)16.下列是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主要贡献有()①率兵收复新疆②开办汉阳铁厂③创办京师大学堂④奏请停止科举,普遍兴办学校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7.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B.《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C.科举制度的废除D.新式学堂的创办18.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孔乙己》D.《子夜》19.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是()A.鲁迅B.郭沫若C.赵树理D.丁玲20.下列作品不属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小说是()A.《小二黑结婚》B.《李有才板话》C.《屈原》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非选择题21、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4)以上大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