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理念】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设计特色】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预设】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教学准备】《草船借箭》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介绍背景,创设气氛。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1.初读,学生质疑。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你能否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师: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讲析给大家听。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交流评价。预设①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有大雾。师:这场大雾是不是诸葛亮碰巧赶上的呢?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了船里。”)师:很好,可是这样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会不会有点罗索呢?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为什么?师:我们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板书:知天文)预设②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板书:识人心)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相机体会诸葛亮的“笑”:师:从“笑着”一词你读出了什么?师:“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师:你能“笑着”读读诸葛亮的话吗?(生读)师:此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坐在船中,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怎么想?师:不止鲁肃会佩服,假如周瑜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大雾,他一定会长叹一声说——(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预设③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板书:懂地理)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4.小结。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知天文,二懂地理,三识人心,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读完全文,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神人也。”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试着读一读。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