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清明上河图>赏析》单元核心知识点的衔接丁惠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清明上河图>赏析》是建立在综合·实践基础上的一节课。与本课有技法上的联系的是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中山水画的欣赏,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中建筑的表现,既要感受传统工笔画的精致,又要符合科学的基本比例关系等。本课又和第6课《蓝白之美》、第7课《泥土的味道》、第8课《放飞希望》三课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相通之处,都有体验和传播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作用。《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多重价值的画作。首先作为一幅国画工笔作品,它可以和本册第1课山水画的欣赏内容结合起来欣赏,感受画面中植物、河流、建筑的国画之美。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与中国山水画联系比较着欣赏(但在此欣赏环节要注意绘画的分类)。《清明上河图》是界画(界画是中国画的独特技法。就是用界尺引笔画线的表现方法。适用于建筑物。)、风俗画的经典代表作品,不能等同于山水画的新欣赏。其次《清明上河图》中诸多的民间艺术和民俗等的描绘,可以和教材后半部分的教学内容联系相,例如《放飞希望》中风筝的了解,可以与画面中放风筝的场景结合,了解北宋时期风筝的品种样式等。在《泥土的味道》一课中可以感受紫砂壶带来的茶具文化,也可以观察一下北宋百姓的饮食喜好(在整幅《清明上河图》中有21家茶馆之多)。在画中,汴河两岸的商铺、工坊有200余处,其中就有洗染坊,通过这个观察可以与书本第6课《蓝白之美》中我们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的印染结合起来,追溯一下蓝印花布的起源时间、制作工序、适合人群,与河南一带的印染布料有什么区别或共性等。《清明上河图》授课的时间可以放在这些课的前端,为之后的教学做一个铺垫,也可以略延后,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情况下,对《清明上河图》作更深入的研究,符合了“综合·探索”单元的教学要求。“综合·探索”是可以有多个知识点的活动课,可以根据师生情况有甄别筛选进行活动,例如我校的学生多为寄宿生,所以在上网搜集资料这个环节,学生完成情况略差,但在动手能力这块却是做的比较好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状况进行重要知识点的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