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重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难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课题分析及教学建议本课题开始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这个过程分为两步走,首先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现代科学技术已使人能直接观察到原子、分子,课题中所出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像对于分子、原子的存在已很具说服力,但如何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联系起来,对学生来说是困难而陌生的。因此本课题的引入还是从简单的宏观物理变化现象着手,首先就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凝结和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由此引起的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做勾勒,在点出前述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出一段对前述现象的具体解释,这段解释既有将古人的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具体化的作用,又有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解释宏观现象的示范作用。接着教材利用前面所学知识设计了两个讨论题,将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实验说明和建议【实验3-2】所用品红的量一定要少。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则很长。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可能简单地认为,平时嗅到的花香、酒气等气体扩散只是空气流动传播的结果。为了防止出现这种错觉,建议做一个有色气体扩散的演示实验。按图3-2的装置(瓶后放白色衬屏),有色气体如溴蒸气或二氧化氮气放在下瓶,当抽出玻璃片后,可以看到有色气体扩散到上瓶,下瓶由于浓度变小而颜色变浅,这样可以证明空气和有色气体的相互扩散。这一现象足以说明分子(粒子)的永恒运动。事实证明分子的热运动几乎不受重力影响(恰好说明密度不同的氧气和氮气在空气中基本上是均匀混合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了气态物质分子间有相对的较大距离。在观察以上实验时,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即当上下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分子运动是否停止?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若不启发引导,学生能否想到配合观察有意识地考虑到这一点?经验证明: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知识要点【要点1】物理变化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属物理变化.【要点2】分子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2.分子的性质3.分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要点3】原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