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德育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陋室铭》的体裁是,它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2.《爱莲说》的体裁是,它是既可以、事物,又可以发表的一种文体。3.《陋室铭》选自,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字,人称“”,与白居易并称“”。4.《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期)著名哲学家,字,晚年曾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三、解释文言词语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可爱者甚蕃7.濯清涟而不妖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11.可以调素琴12.无丝竹之乱耳13.无案牍之劳形四、翻译课文陋室铭(唐)刘禹锡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北宋)周敦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8.牡丹,花之富贵者也;9.莲,花之君子者也。10.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五、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1.《陋室铭》全文紧紧扣住立意。开篇用“”隐喻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写环境之雅;用“”写交往之雅;用“”写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予以强调。本文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怀。2.《爱莲说》中描写是为了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描写是为了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作者用“”来写莲的生长环境;用“”写莲的体态香气;用“”写莲的风度气质。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全篇托物言志,用莲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的世风的鄙弃。六、作业: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