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3、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2、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三、学法指导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件,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2、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认真读课文。朗读,默读。2.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字音认读。词语补注。奠基礼浮雕镏金天堑挺拔敬仰践踏3.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4.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奠基的。请你查资料后和同学们讨论: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5.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除了用数量词列出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外,还说“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学习研讨。(二)教师导入。(看书中的彩图。)你们过去看到这幅画时曾想到些什么?为什么要树立这座碑?这座碑的造型怎样?结构如何?怎么建成的?意义何在?今天,让我们怀着对用鲜血和生命缔造新中国的烈士们的崇敬,随着周定舫活动的顺序,仔细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从中接受深刻的教育。(板书课题。)(三)介绍作者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四)反馈交流1.给划线的字注音。镏金上溯重幔庑殿挑衅逾越天堑2.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介绍一些说明文的有关知识。)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明确:(巍峨、雄伟、庄严。)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奠基的。请你查资料后和同学们讨论: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明确:(“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此可以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5.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除了用数量词列出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外,还说“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上这两句以后,使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见到过,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6.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五)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顺序2.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研习新课重点研讨第6—10自然段。(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①本部分的说明结构特点是什么?②本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明确:(①总——分。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