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导语本模块以初中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5课《盛世·汴梁》为例展开,为给予学生直观性的认识,认为课题采用《<清明上河图>赏析》更为适宜,因此本次采用的课例课题统一为《<清明上河图>赏析》。本模块将由以下主题和版块构成:★课例录像★配套教案★配套学案★配套演示文稿★配套反思稿★课例评析或说课为了提高研修效率,提升研修质量,本模块还提供了以下支持:★随堂练测验题★学员研修活动建议★学员研修作业★参考文献或案例教学的成功有各种评价标准,总体上来说主要包含以下5个方面:1.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本节课,通过师生追问、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表现主题及其背景作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古画修复”、细节研讨、整体感知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从而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明白“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享受艺术就是在享受生活”的道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对重点难点的有效化解欣赏教学,绝对不能“就事论事”,如果仅仅停留在赏析《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细节、历史人文故事等,教学是肤浅的,所以本节课通过并赏析、边呈现、最后请学生归纳总结赏析步骤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中国绘画的欣赏方法,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推此及彼”,将掌握了的赏析方法去“推而广之”赏析其他同类作品。而教学重点“解读中国古代绘画的透视方法”,是通过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旅游”的概念介入,从而较为顺利、适切地化解了“散点透视”这一极为概念化的知识难点。3.对兴趣学习的有效激发《清明上河图》的音乐,是通过“艺术通感”,从“第二方”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晓悟名画;小组研究,是通过合作方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实现知识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各项举措,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语)。4.对创造能力的有效培育“古画补残”,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创作性临摹”,是推动学生思维灵动的有效创作形式之一。围绕“研究主题”的讨论,学生必须通过研究,发现作品的各个细节,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提升认识,这一过程是一种语言“创作”。5.对美好生活的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为了当下,也是而且更是指向未来,所以,教学过程中,始终记着引导学生“美,就在生活中”。然而,并非实现以上所有方面才算是教学的成功,也许突出其中一、二各方面也不失为一节课的成功,判断的基点依然是——学生,学生感悟了多少,收获了什么,对他当下的生活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对他未来生活有着怎样的指导价值……这,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最重要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