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一、教学目标:1、明确美术作品是什么?并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2、学习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3、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敏锐捕捉、深层体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及审美情操的文化修养。二、重点难点:重点:①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②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难点:①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其绝对的一面又有其相对的一面;②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多角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三、教学准备:课件及相关图片、视频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欣赏名作,从古代画家马远、夏圭的故事讲起,指出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但明代皇帝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由此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判断的问题。引入课题——《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㈡、新授:1、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这部分采用倒叙的方法)出示三张同时代、内容相似、效果接近的图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克洛斯的油画《约翰》、廖曙辉的摄影《削竹篾的老人》)让学生比较、讨论,“这些作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哪张作品最有感染力?”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讲作品上来,讨论它的艺术特点——它之所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美术作品之一,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和地点,然后用恰当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最后,点题——美术作品的产生无论是题材或内容还是形式或风格都受到了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的限制(出示小标题)。为了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时代性,还举出了两件《最后的晚餐》作比较。2、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出示一组以大卫为表现对象的雕塑作品,和一组吹笛为表现内容的作品,然后简单择要介绍其突出特点,特别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我们非常熟悉的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引导学生就“如何判断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说出自己的看法。三、如何看待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在我国历史上和马远、夏圭一样受到争议的画家、作品还有很多。如元代赵孟頫、董其昌,出示后人对赵孟頫的不同的评价(有好的也有坏的)和他的书画作品。然后问“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观点?”这个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㈢、作业: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吹笛少年》、《艰苦岁月》、《吹笛女》㈣、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了美术作品是什么?并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六、教学反思:本课运用课件演示和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同时,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根据课文的要求为学生设计出成对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这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