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的灵魂上海高校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徐光寿教授2014年7月25日一、说文解字----关键概念的解读•“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1.工程简介•“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列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来,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组意见,在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分管领导的直接主持下,项目组明确总体目标,细化试点方案,完善保障措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等各级领导多次专程来沪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袁贵仁部长也在社科司的相关工作专报中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很好总结上海经验并适时全国推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2011年初,“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项目正式启动,明确了着眼纵向衔接、聚焦学科德育、贯通课内外教育的工作思路。项目由市政府翁铁慧副秘书长(现副市长)担任顾问,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担任组长,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总体规划组、课程德育组、学科德育组、课外活动组、网络德育组、资源库组等六个工作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各组都由大中小各学段教育专家组成,按计划有序推进项目实施。“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2.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在推进过程中,各组始终贯彻、落实“衔接”思想,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努力做到“一纵二横三结合”:•“一纵”,着眼纵向衔接,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依托现有各学段德育工作基础,重点研究中小学和大学的两大学段的纵向衔接;“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二横”,聚焦学科德育,实现学科间德育目标与实施方法的横向衔接。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做好各类课程实施学科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资源,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三结合”,坚持把学科德育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坚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实现课内外德育贯通,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突出德育层次性、差异性和关联性,建构“合纵连横”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3.项目取得的阶段成果•第一,以德目为核心,聚焦各学段分级要求与衔接的研究。总项目组根据各学段德育层次性、差异性和关联性原则,梳理凝练了各学段的关键词,初步设定了各学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完成《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以此为依据,着手研究大中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第二,完善“两纲”,加强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课题组在“两纲”试行版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深化完善“两纲”指导意见,形成了包括“以共同理想为指向的国家意识教育”、“以文化自信为指向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以和谐社会为指向的公民人格教育”以及“以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指向的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第三,梳理各级各类的德育资源和实践成果,研究德育课程实施的创新形式。课题组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着手编写《教学指南》与《活动指南》。针对当前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各种影响,课题组重点开展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的研究,研究报告已在形成之中;课题组还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优秀德育实践作梳理与总结,以期示范推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品德与生活(均依据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阶段(一、二、三年级)“第二部分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二、分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