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现代教育儒家思想距离现在2000多年了,从孔子来说,将近2500多年。今天人类已经到了21世纪,我们还有必要去学习这些古老的智慧吗?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学习呢?我们决不是为了复古,认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悠久,所以就把古代的东西搬过来。也不只是为了说和西方的文化对照之下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就尽量保存自己的传统。我自己是受西方的学术训练的,对西方的思想也涉猎过,在长期的思考下,发现儒家思想在探讨人性方面,有它的特色。因为西方的哲学家在研究人的问题的时候,基本上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中世纪,而中世纪的特色是因为它有整个基督宗教作为它思想文化的主导原则。象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长达800多年的佛教的思想。宗教思想对人来说的话,它可以非常深刻的谈到人性的根本问题,比如象基督宗教,我所谓的基督宗教在今天看起来有3大系统,按时代先后是天主教、东正教以及宗教改革之后出现的基督教新教,在中世纪的时候是以天主教为主,所以这是我对基督宗教简单的一个范围介定。象基督宗教里讲到人的时候说人有原罪,当然你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人性是恶的,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它讲人的时候也提到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所以人有劣根性,但另一面他的心里又是有良心的,他是上帝的形象。所以作为宗教来说的话,他可以强调光靠人自己无法得救,信仰在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它的力量。佛教就叫人不要执着,你一执着就是把假的当真的,叫做失去的光明,也就是无明,人间所有的烦恼痛苦就是因此而来的。佛教很强调智慧的觉悟,要解脱,象这种宗教里谈到人的问题都必须配合他的教义,把生前死后一起考虑,才能说的圆满,但是儒家不一样。儒家思想的特色在于,它一方面从现实人生的条件去做思考,孔子对人的了解,他从经验出发,从来不会好高务远。我们小时候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种很好的想法,但它和经验世界脱节。我小时候也念这些,慢慢成长了发现好象人不是本善的。每天都有人做坏事,我自己也常常会有坏的念头,那请问你说人性本善说的是谁呢?所以这可以是一种很好的理想,但是你落实在生活里面和经验不能配合之外,你更进一步会问,那是孔子的意思吗?事实上不然。孔子对人性看的很实在,孔子说“君子有三戒”,他说的很实在。因为人有身体,有身体就有欲望、有本能、有冲动,这称做血气的作用,有血气的话,少年、中年、老年都要小心,一生都不能大意。整个一生都不能大意的话,又怎么说人性本善呢?完全不能对应啊。从孔子本生的话来看,我们就知道从宋朝以后的解释,说什么人性本善,那都不是孔子的意思。孔子只说“性相近”,并没有说“性相同”,更谈不到“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各种环境、习惯,使每个人差别很大。也许你会问,那什么叫人性呢,就不谈人性了吗?孔子还是谈的。所以今天就是把我研究儒家30年的心得向各位报告,简单说起来,孔子谈人性的时候,想要表达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人性向善”。“向”这个字什么意思呢?它是指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这个力量由真诚而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他做好事的力量是由外而来的话,那就靠不住。如果是因为别人要求才做的话,价值在别人,就不在我身上了。我就变成别人实现“善”的一种工具。所以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就是,如果你要行善,必须你自己愿意做,这个力量必须由内而发,这样人才有所谓的道德价值。也许你又会问,怎样才能找到自我要求的力量呢?儒家把答案放在两个字上:真诚。说到真诚又有新的问题了,宇宙万物里只有人类有可能不真诚的,因为人类太聪明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扮演他的角色,他可以做父母也可以做子女,做朋友、做老师、做学生等等。每个人在社会上遇见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角色要扮演。这个时候你就会问什么是真诚呢?真诚是我面对我自己这个人,而这个人和每个人有同样的价值,这个时候我和别人相处,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所以孔子的整个思想都是建立在真诚这个基础上的,整个儒家的思想也是一样。真诚以后,你才能以人的身份和别人互动,也尊重别人。这是一个思考的出发点,一个人真诚以后才会发现内在有一种力量要求自己做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