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合理消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选择、消费观念的变化;学会合理消费和理财,提高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生活实例及想象的剖析,在体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合理消费的能力,通过实例辨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自身消费体验与理性思考,体会到树立合理消费,合理理财意识和提高这方面能力的必要性。教学重点:如何进行合理消费。教学难点:生活水平提高的,是否还需要勤俭节约。教法:情景设置,互动体验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调查表:父母与我的消费的差别80年代场所商品:衣食住行娱乐2010年场所商品:衣食住行娱乐总结,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越来发展越快,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从人们的消费变化来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情景设置,体验探究设定情景,一位学生有1000元钱,打算出去消费。以此设计情境,让学生互动参与,体验学会理财,学会消费1000院前应该怎样花?学生先做购物计划书:购买书包、运动鞋、去吃午餐、打车、听音乐会镜头一:在商场看到一个书包十分眼熟。“对了,同桌,昨天还向我炫耀来着”。再一看价格,“呦,挺贵啊,四百多呢!”“哼,难道就你买得起?”也买一个。这时,我们应怎样做——你会不会买师生归纳:消费前先预算;不与周围的人盲目攀比;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镜头二:很多人挤在一个柜台前,原来该柜台正在搞促销,推销员的解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而且原本要价300元的棉衣现在只售150元,虽然棉衣已经够穿了,但是看到这么多人在买,式样也挺好看的,心也痒痒的了,这是你会怎样办教师引导: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还比较弱,在消费进更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如可听取父母的意见或好友的想法等)归纳:消费前先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避免非理性消费,盲从于他人。镜头三:午餐时间到了,要自己选择饭店吃饭,问: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饭店?为什么?教师出示一个故事:轼,同学们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消费结论:适度消费,要节俭,不浪费设问:合理消费是否等于抑制消费甚至不消费?通常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已经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是不是需要起勤俭节约,要不要学习美国等国家过度消费。(小组探究:量入为出、“适度”不等于抑制消费。)小结:(1)肯定消费的作用,但并非鼓励过度消费、不合理消费,如果过度消费,会出现更多的月光族、卡奴、车奴等。(2)要节俭强调的不是不消费,而是拒绝浪费。节约应当成为国民的素质,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养。镜头四:在饭店中,你会有哪些选择,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口杯,一次性的塑料餐盒,问:使用一次性物品是好事?坏事?教师引导:这种做法虽然看上去卫生,方便,实际上是浪费资源不环保。据说,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与此同时,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起关于一次性筷子是否破坏森林资源的讨论。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日本奢侈消费257亿双筷子,96%来自中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