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感激发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皇图岭镇中心完小课题组课题类别:攸县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科研课题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顾问:攸县教研室研究员、张德元、陈文隆、丁泰钦校长主持人:蔡升余:小学高级教师,原皇图岭镇中学副校长主要研究人员:丁茂良袁永忠杨玲华刘利民刘欣南周霁谢志明贺晓红刘智英刘建华执笔:丁茂良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共历时三年(2007年10月开题——2010年10月结题),主要采用调查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了各学科教学现状及困惑、情感激发对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对学生健康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构建了高效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分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索和研究,获取了一些有益的理论启示和成功做法,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同时全面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激发策略模式成果一、引言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现有20个教学班,50多位教职工,1000余名学生。让一所初具规模的镇级小学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立住脚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经过一番“如何尽快提升学校品位,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思考和大讨论,我们决心高举“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旗帜,找准科研切入点、打造特色点、占领制高点,走出一条具有自己风格的科研之路。让研究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成为了全体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共识。我们要求教师们确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意识,做到以课改定课题,以课题带教研,以教研促课改,大力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力求教科研工作更贴近新课改、贴近教学一线。基于这些校本教研的理念,教师们积极寻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的焦点聚集到了课堂。大家都注意到:传统的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往往只相信智力,相信理性的力量,强调意志力的作用,而不顾情感对意志力的调节作用;希望学生能够勤奋刻苦的学习,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故有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格言。即使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不少教师仍然讲究师道尊严,令学生望而生畏、不敢亲近,弄得师生关系紧张,感情僵化。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教育的效果无疑是事倍功半。我们还对五六年级的生情作了调查。结论表明:觉得学习有压力,视学习为一种负担的将近占学生总数的50%;厌学的占30%左右;经常性逃学的有2%。这种现状,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如何让每门课程中那些美好的情感走入学生的心灵,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品德陶冶的过程,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一时成为了共同的热点话题。于是,《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感激发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二、我们的课题概况课题在2006年3月申报。2007年10月举行开题论证,同时获准立项。2008年10月进行阶段性小结,并在全县课题研究工作会议上做过典型发言。《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感激发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的提出:新课程追求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个性发展和全面交往的基础上良好的情感关系。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学的进展和应用价值,体现教学本身的逻辑程序,而且要与学生的心理程序吻合。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奠定基础。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如何彻底改革现行教学中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和狭隘功利性;如何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成为能自我调节情感、能与人平等沟通相处具有自尊的人;如何让教师在学校工作中获得特长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如何确立注重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研究的具有与新时代同步的实践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助于提高广大教师科学教学的能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开展该课题研究,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促进教学活动朝科学化方向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还能推动建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