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实录2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也有人评价说,庄子是先秦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吗?生1:(看书)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师:你说得很准确。生2:(不屑地)他是照书念的,课下注释有。师:学会利用注解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要了解庄子还是要多读些相关的书。哪位同学谈谈“课本外”的庄子。生3:我听说过“庄周化蝶”的故事,好像说的是……想不起来了。生4:(急切地)庄子这个人很有些傲骨。楚王派人去请他当宰相,他却宁肯作泥鳅在污水中戏游,他认为做官不自由。师:看起来你的课外阅读面还是很广的。生4:我喜欢庄子。生5:庄子这个人挺豁达的,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拍着瓦盆唱歌,他好像认为死就是生,生死好像没有什么界限了。师:我很吃惊,我原先有些低估了同学们,大家对庄子有一定的了解嘛……生2:(举手)我想起来了,庄子很消极,天天想着得道成仙。(学生笑)师: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对庄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两千多年来始终存有分歧。我们在高中阶段对庄子的了解也只能透过有限的几篇文章管中窥豹,今天我们就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先对庄子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吧。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生读)师:好,大家齐读课文。师:“泾流”的“泾”刚才有不少同学的读音不准,应该读生6:jìng师:说说理由。生6:书上说这是通假字,通“直径”的“径”。师:是“shǎo仲尼之闻”还是“shào仲尼之闻”?(生有说shǎo,有说shào)师:你(指生7)说。生7:应该是shǎo,这用在动词,小看的意思。师: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应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生7:可是书上写的就是“小看”的意思。师:书上这样解不能算错,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当然就是小看了。好,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声音要大些。师:这次读得很好。请大家拿起笔,给大家5分种时间,自读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在书上做个标记。(生读)师:哪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生8:秋天河水涨满,站在河边都看不到对面,所以河伯很有些得意,然后他就认为天下的美景都让自己看到了。然后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北海比自己原先见到的不知要宽阔多少倍,然后就对着海神若慨叹,反省自己妄自尊大。师:你为什么要说那么的“然后”呢?(学生笑)当然,你的概括还有很准确的,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一点要注意,不是“看不到”对面,而是“看不清”,“不辨牛马嘛。生9:我觉得……(又止)师:大胆地说。生9:好像河伯、还有海神(看书)那个“若”不是真人吧。(生笑)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惑?生2:这是个故事,虚构的,跟《西游记》差不多。这都不懂?师:不懂就问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人没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别人,否则就犯了与河伯一样的错误。生9:我明白了,这其实是个虚构的故事,庄子是想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师:也可以把它叫做“寓言”。庄子散文中有很多的寓言,像大家熟悉的“涸辙之鲋”的故事就是庄子借粮的时候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对这篇课文的寓意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所补充吗?生10:我觉得河伯挺可爱的,他知错就改。生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生4:河伯开始的时候洋洋自得,主要是由于封闭造成的,他有些像那个夜郎国的国君,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个小地方,给他100个胆子他也想象不出天下有多大。如果河伯不是到了北海边,他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只有开阔眼界,才能避免成为夜郎。(生鼓掌)师:还有哪个同学?生2: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我想起我们做过的一个作文的材料,好像是说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