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难忘九一八》是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重要。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承上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仍属土地革命时期;启下指的是这一节课主要学习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抵抗,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一节课也是抗日战争的开始。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此外,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2、教学目标要求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思想教育: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能力培养: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杨靖宇和赵一曼事迹的描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表演课本剧“西安事变是如何解决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演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能力。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二、说教法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它们相互依存,不可侵害。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由此,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可见一斑。而互动教学设计强调二者的互动,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这与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这恰恰又与“历史活动课教学”提出的“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秉持教师学生一体在上,教材在下的倒三角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把握师生间的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设疑、分析的过程中,快节奏、高思维度而又不乏未知欲的过程中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三、说学法斐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杜威结合心理学因素也指出:“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没有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无法谈教育的质量。”这一点反映在历史课上尤其突出。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将有关知识重新提炼、总结,久而久之,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即培养学生认知规律,获得元认知能力。1、阅读法:包括课内、课外阅读。使用这种方法目的在于:把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从而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根据教材的发展,设计比较能让学生思考甚至讨论的题目,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促进这堂课发出闪光点。如指导学生阅读和悼念有关杨靖宇和赵一曼的事迹和西安事变等资料。2、分析归纳法:此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过程注重与阅读法和图示法结合。如分析归纳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策划者、事变的两个步骤等。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班级分为不同的异质小组,互相帮助,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如学到“为什么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或“西安事变如何解决?如何处置蒋介石?”将知识交与学生解决,老师指点,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后自行讲解此法不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