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攸县教育局教研室李新文2006年8月案例(一)•古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教学基本过程是:让孩子们自读古诗,找出你感到奇怪的句子来,然后用奇怪的语气读句子。最后用奇怪的语气读全诗。末了,找出诗中的几对反义词,这节课结束。我探讨•问题一:你对这节课怎么评价?•问题二:假如你来教,你怎么设计?说说简单的想法。案例(二)•《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位老师是这么上的:先从课外知识引入课题,接着播放了引发七步诗曹植与曹丕明争暗斗的电视片,然后要同学们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悲愤),最后拓展延伸:你还学过哪些饱含深情的古诗?(生举例:《游子吟》等)(谈谈你对这堂课的看法?)我认为•首先,教材必须是有某方面特色的经典文章,堪为范例,而不是只从内容出发选择的文章。•第二,必须执教者自己首先能悟到文章的妙处,而不是仅依赖“教学参考”。悟到了文章妙处,才能知道要引领学生往何处去。而要做到这点,前提是执教者自己必须是一个舞文弄墨的爱好者。有这种身份,才会有这种灵性和悟性。•第三,必须把文章的妙处浅化、生活化、通俗化,必须设置一定的符合儿童思维规律的参照物,突显课文的特色、妙处,于无声处听惊雷。•第四,文章的妙处的感悟,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不能包办代替。至多在学生悱愤的情况下,略作点拨。让他们亲历过程,体验感悟。•第五,在学生悟明文理后,让其趁热打铁,练习实践,一试身手,内化为能力。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一是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二是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得以实现;•三是把这种感悟及时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其中,文章的妙处,是从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写”这几方面去比较思考,领悟到的,这也是学生“探究什么”的主要内容。案例(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教法一:•(请学生课前查词典,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师:什么是“饱经风霜”?•生:形容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苦。•师:车夫的脸为什么会“饱经风霜”?教法二:•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来的话,请举手。•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脸。•生:额头布满皱纹。•生:眼睛深深的陷了下去。•生:颧骨高高的突了出来,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道血口子。•生:头发枯黄枯黄的。•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别的什么来?•生:这位车夫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生:他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滩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他只能蹲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生:同学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案例(四)《灰姑娘的故事》(一节美国小学阅读课)•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了。•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你们长大后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