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作者:张敏【内容摘要】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关键词】突破教材;合作意识;探索空间;学习与验证;注重教会孩子探究性学习即在教学中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一定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青睐。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掌握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操作呢?在这里,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一、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材局限问题是开启科学的钥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源于问题的产生,有人形象地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因此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先决条件,如何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应先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即所要解决的问题。给思维以方向,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再及时的捕捉学生猜想的亮点,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这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及时把问题引向深入,推至高潮。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中的《包装》,教材先安排了情境图,根据情境图列算式,进而根据小数点搬家,总结小数乘法法则。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根据四年级孩子的特点,自制了课件,突破了教材局限。一上课,我便说:“同学们,昨天在超市,我遇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老奶奶给她的小孙女买包装纸和和彩带,老奶奶在包装纸和彩带旁犯了难,因为上面写着:包装纸:每米2.6元、彩带:每米0.85元”。我这时及时的出示大屏幕,播放自制的动漫情景:一位老奶奶手拿着一张小纸条,在包装纸和彩带旁愁眉苦脸的走来走去,我及时的补充:孩子们可以看到老奶奶正在犯愁,她愁的是:由于没上过学,不认识上面的标示。哪个孩子帮助老奶奶一下,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紧接着又问:老奶奶拿的纸条上写的什么?“请奶奶帮我买0.8米长的包装纸,2.4米的彩带。”老奶奶又犯愁了,她不知道应付多少元?你们能帮老奶奶算一算包装纸和彩带的价钱吗?把学生代入了问题的情境,紧接着我又问:2.6元、0.85元是什么?0.8米、2.4米又是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列式依据是什么?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确定了思维的方向,各小组纷纷探究起来。我及时收集反馈信息:①2.6元、0.85元是单价,0.8米、2.4米是数量。②用乘法计算。③依据:单价×数量=总价,这时,我又问:2.6×0.8,2.4×0.85应怎样计算呢?学生又热烈地探讨起来,有的小组探究结果是把2.6平均分成10份,0.8是8份,用2.6除以10再乘以8.有的小组则不同意,反问?“小数除法我们还没学到呢?这时,我提议:由小组长负责,把探究结果学到各小组的小黑板上,老师给各小组展示结果,并说出小组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在展示结果中,我及时的捕捉学生猜想的亮点。这时师生一致认为第三组的结果较理想,把0.8扩大10倍,利用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我及时的点拨,0.8可以扩大,那么2.6能不能扩大呢?这样无疑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分析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多少倍,要得到原来的积,再缩小多少倍。紧接着我又提问?这时积的小数位数与原来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思维,最终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相同,进而利用学生思维是灵活性,再让他们探索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归纳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并不难,看成整数相乘算;积内小数有几位,要从因数里面看”,学生总结出法则以后再教学小数乘法的意义。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我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创设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强调了对知识形成全过程的展示,调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