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全诗。2.品位语言,体味诗歌意境。3.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1.朗读并熟练背诵全诗。2.品位语言,体会意境。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末年,曾出现了这样一位成就非凡的人物: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以他独有的政治眼光来审时度势,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他又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一千多年前他凭借他的军事谋略调兵遣将,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华丽诗篇;又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心声,渴望建功立业。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生齐:曹操。)对,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观沧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二)初读感知1.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在归途中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都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选自《乐府诗集》。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2.创设情境⑴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⑵当你认真学习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你的远大理想时,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教师小结: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族,当时的北方已在你的掌控之中,回来的途中你登上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你会想些什么?(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对于曹操当时的心理活动有了这样一个设想。当时的曹操在那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情感基调来朗读这首诗呢?3.朗读⑴播放录音、听范读,梳理读音、诗歌朗读节奏及诗歌大意等问题。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学生听完后交流情感基调,可能会回答情绪激昂、气势磅礴、悲壮等等。老师小结:苍凉慷慨的情感基调(苍茫、悲凉,情绪激昂、豪迈))⑵学生自由朗读,揣摩情感基调。⑶学生个别读、齐读。(读准字音,感情到位)(三)再读分析1.提问: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之所见。“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最后两句在《步出夏门行》四章中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是诗的附文,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2.提问:诗人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诗人所见,请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征?⑴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诗人看到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这一系列的景物。教师小结:这些都是真实的景物,是实景。⑵诗人所看到的这些实景各自又有哪些特征呢?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一片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