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20XX年农村规划城镇化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需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介入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新农村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以XX县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描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东莞新农村建设现状和东莞新农村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建立高职院校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合作机制,构建政府、高职院校、新农村三方合作平台,注重对学生进行服务新农村理想和信念教育。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16-0062-05一、问题的提出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提出,“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因此,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1]。XX县区位于XX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从经济类型看,XX县区已经由农业县转变成为工业市;从户籍上看,东莞的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6.39%,但是XX县区的基层行政单位依然还沿袭着“村、组”的称谓,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农村气息。有些学者把东莞定义为工业城市,有些学者则把东莞定义为新农村。实际上,东莞是一个从普通农村向现代化城市过渡的特殊类型,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新型农村。高度城镇化是东莞第1页共4页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特点,这决定着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以往或者目前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需求不同,即不再停留在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和带领农民致富的层面。同时,超前的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但本地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却与其经济发展不协调,因而东莞新农村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其他地区的需求更为迫切,要求也更高。而东莞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适应本地经济特色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调查涉及东莞地区的常平、大朗、大岭山、道、凤岗、厚街、虎门、中堂等25个镇区92个村(居委会),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问卷有效率为94.8%。有效问卷中一些题目存在缺失值,但由于缺失值较小,不影响统计分析,之后分析的数据中均不包括缺失值。二、调查结果(一)东莞农村工农业结构现状调查发现,从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看,以农业产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仅占9.4%,以非农产业作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占64.8%,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相当的占25.8%,说明东莞的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从农业产业的主业来看,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各占47.7%;从非农产业的主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餐饮服务业,分别占55.5%和25.0%;从工业的主要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制品业,造纸、印刷、文体用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分别占26.6%、27.3%、15.6%和9.4%。说明东莞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XX省的重要行政区划,有着高度城镇化的特征,与传统的内陆农村地区有着不同的工农业产业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非农产业和工商管理领域,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东莞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前提。(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东莞新农村建设的现状1.户籍人口中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口回村工作比例低且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调查发现,所调查的25个镇区92个村(居委会)基本上均有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户籍人口,但各镇及各村(居委第2页共4页会)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户籍人口未回到本村工作,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口即使回村工作,也大多专业不对口。这可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离农”[2]倾向导致的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不匹配相关。见表1、表2。2.高等职业院校与村开展项目合作比例较低从表3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