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批评变成一种赏识——一节公开课的启示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学生将“踽踽独行”读成“禹禹独行”,引起了哄堂大笑,怎么办?真接给他纠正过来,还是不管什么怎样多少给他点表扬?转念一想,还是要给以批评,因为讲课前都预习了。我于是说:“我发现这名同学有了进步,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因为我们学过形声字了,课前,这位同学没有认真读课文,这是他的错,但他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想到一个字的读音,这说明他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如果他经常这样思考问题,并加以验证,肯定会有大的进步。”在此,既指出了学生的缺点,又让学生乐于改正自已的缺点,把批评变成了一种赏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的老师一味的表扬学生,忌谈批评,一节课不断的表扬,让激励成为一种表面形式。实际上,人离不开批评,我们都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谁能无过?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接受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正确地运用这一艺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还较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我们必须把批评变成一种赏识,与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要达到批评的理想状态,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批评要以真爱为基础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这种真诚无私的爱,使孔子不仅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与尊敬而且师生亲密无间,并升华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很好地诠释了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这足以说明“爱”是一切教育手段的基础,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必须建立在真爱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把握住批评的尺度,充分发挥批评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每接一级新生,都要在学习生活上都给予细致周到的照顾,把爱充溢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觉师爱时刻伴随在他(她)的身边。在此基础再根据学生学习中、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弱点、缺点,甚至,错误,设计相应的班训以及班级格言,例如针对学生不重视学习、贪玩、不诚实、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等现象设计了“学习第一,言而有信,积极进取”的班训和“卓越就是比别人更为执著;卓越就是比别人更富于梦想;卓越就是比别人有更高的期望!”的班级格言,并通过大量翔实的材料阐释其意义,为平时批评教育学生打下了真爱的良言和心理基础,让批评有深度、有力度、有效度,学生也能在有爱的批评中,不断警醒、不断进步。二、批评要以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为目标批评要如一声春雷,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批评是激励上进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要做这一点,我们的批评就要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素质特点及性格状况对设定批评策略,要把严历变成震撼,让学生的心灵生动起来,而不是一提批评就是斥责、就是威严。例如,批评时对外向型的学生的语气与对内向型学生的语气和方式就要有所不同。当然,也不是说对外向的就要斥责,而是用和风细语的语言加以批评,以震撼学生心灵深处的萌动,这也是批评的最高境界。其次是要找准批评的切入点,也就是教师要在吃透学生错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全面撑握学生思想心理,然后,在批评的思想深刻度,在内涵丰富、容量巨大处,批评学生,激励学生。总之,批评并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不是呆板的模式,而是一种活动、实践。我们不能机械地重复模仿,而要用爱不断创新批评方式,让教育活动不再是被动的、外在的、而是教师本性力量的流露。在这样的批评中,学生的心灵和教师的心灵得到了沟通,学生的生命意识也由此不断地被唤醒。三、批评要以激发生命的热情为动力学生是一个生命,生命需要热情,批评不只是教育的工具,更是一种生命的运动。在批评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