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初中名著教学亟需走出的认识误区聿怀初级中学蔡尉洁摘要:初中语文名著教学状况存在误区:把阅读名著当做九年级的备考工作,七年级八年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阅读名著当做学生的任务,教师不读原著只热衷于编写应试资料;把阅读名著当做课余的任务,课堂舍不得拿出时间来指导交流。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们亟需转变思想认识,切实开展名著阅读指导工作。关键词:名著教学误区阅读应试课堂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以上,并且推荐列举出适合学生阅读的部分名著篇目。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也在每一册的附录部分以“名著导读”的形式推荐了总共17部中外名著(后来调整为15部)。自2006年开始,“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要求”明确列出12部初中生必读文学名著,并于2007年开始调整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在“阅读”部分专门设置“名著阅读”,考查学生对考纲给出的12部名著的文学常识性、浅显阅读鉴赏、探究能力。弹指间十年飞度,课程标准及广东考纲推动初中学段名著阅读的初衷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呢?答案恐怕并不令人乐观。5年来,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展名著阅读指导这一块上乏善可陈。现存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师生们过度注重分数,疲于应付升学考试,无暇分出多余精力进行名著阅读。于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学生们往往只读推荐书籍的内容提要,背记教师提炼出应试知识点,而将原著完全抛弃。结果,原本趣味的阅读变成了强制性、被动性的记忆,不但感悟不到名著的整体美学与哲学意蕴,甚至于在这种功利和浮躁的“学习”中,对名著的厌烦畏惧日甚一日。“中考”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考试也是把“双刃剑”。随着广东中考中“名著阅读”这一块的命题越来越科学合理、规范到位,“名著概要大全”之类专为“弥补”平时阅读不足所准备的“兵法书”,已经越来越难以在中考中奏效了。我市历年来中考这一块的得分率往往徘徊在百分之三十几左右就是明证。许多语文老师痛感学生阅读积累之缺少,阅读能力之低下,抱怨在自己看来很简单容易的考题,学生却答得乱七八糟。但一味的抱怨并不能改变现状,或许我们应当反思的,是如何在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去突显语文教学的一个侧重点——重视学生的名著阅读,切切实实开展阅读指导工作。反思我市这几年来名著教学状况,笔者认为亟需走出几个认识误区:1一、把阅读名著当做九年级的备考工作,七年级八年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单纯为应付中考而阅读名著,那实在是焚琴煮鹤的做法。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并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的不仅仅是课堂听讲和大量做题,而是广泛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多读名家名作,经典的阅读,可以使年轻的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如果能够明确这一点,而不仅是从应考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应该使阅读名著始终贯穿在我们三个学年的语文学习中,尽我们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源。退一步讲,即使就应试而言,从七年级就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跟到了九年级才急急忙忙搞速成,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纵观中考命题,我们可以发现,对名著情节内容的考查趋向细化,例如2009年的名著考题:20.从选段可以看出,“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童年》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同时,更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例如2010年的考题:20.孙大圣本领再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对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看的?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对作品读得细,想得深。从七年级开始每学期读2—3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纵深阅读。而如果缺乏细水长流的积累,仅靠九年级临阵磨枪,十几部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