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课堂应变方法例谈VIP免费

语文课堂应变方法例谈_第1页
1/2
语文课堂应变方法例谈_第2页
2/2
语文课堂应变方法例谈想上一节好课,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好课。尽管不同经验的教师,预设或简或繁,或略或详,或隐或显,但教师走上讲台,必要从教学的方向、内容,到环节、形式,作一番设计,甚至对一些细节的安排,都有事先的考虑。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倘若老师死守预设不能变通,就会出现要么对预料之外的情形不理不睬,自顾自言,要么“强拉硬拽”,逼学生回教师思路的现象,以致课堂教学的成效大打折扣。如何应对课堂教学预设之外的“变故”呢?笔者试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作点分析。一、以“重锤响鼓”应对“所答非所问”学生在课堂上所答非所问,多半是注意力不集中使然,而且,这种现象暴露在一个学生身上,恐怕是当时若干学生的共同状态。造成注意涣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大型公开课上,完全不同于教室的舞台教学环境、陌生的任课教师、台下观摩教师的议论或掌声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或恐慌,这种情绪常常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思维,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虽然对于一名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来说,无论是千人观摩的公开教学,还是只有两三名学生的个别辅导,所持心态都应当是一样的,他(她)的眼睛只看得见学生,他(她)的心里只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这节课,但客观环境的干扰过大,老师的情绪有时也难免受影响,尤其是学生没有专注地听自己的问题而东拉西扯时,自己更是焦虑。这一方面需要老师摒除功利杂念,平日里修养自己的“心平气和”,一方面需要老师掌握一些“凝神聚力”的策略和办法,而语文教师,应该更好的用语文的方式化解这份难堪。有一次借班执教《小石潭记》,我问:“大家课前查找了资料,知道柳宗元为什么来到永州?”学生鸦雀无声。我随手点了一个男同学,他捧着一本书站了起来,然后开始念:“柳宗元,生于ХХ年,死于ХХ年,唐朝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显然没听清楚我的问题,便开始念柳宗元生平。当下,为了在公开课上配合好老师,不少学生会犯“过度预习”的毛病,课前备下一些教辅资料,课上只要老师提问,就抽出一段来念,这严重损伤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质量。面对这种情况,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而要通过对一个学生的提醒,实现刺激更多学生关注的目的。我于是走到这位同学身边,轻轻取下他手上的书,并对全班同学说:“让我们先合起参考书,跟这位同学一道猜猜看,这样一位唐代大诗人、大散文家,为什么不待在长安,却跑到当时荒僻偏远、野蛮落后的永州?”说这话时,我特意在“永州”这个关键词前加了定语,且以一字一顿的方式念出,说“永州”这个词时,我又特意放慢语速,拖长语调,而且加了重音,同时转身在黑板中心重重写下“永州”这两个字。这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所提的问题上来了,都开始思考并“切切察察”地议论起来。其实我所用的不过是再次强调问题的办法,但比起换一位学生回答的常用方法,其引起大多数学生关注的成效,显然明显得多了。二、以“顺水推舟”应对“所言非所期”相对于“所答非所问”的现象,“所言非所期”则更为普遍和常见,即学生确实思考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认真做了回答,但思路出现了问题,答案与老师的预想南辕北辙。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另辟蹊径,独出一辙,个性化地回答了问题,这时候老师当然会毫不吝惜地大加表扬;另一种是其思路走偏,回答错误,或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这时候简单批评肯定不可取,换人回答也不合适,这就需要教师用“顺水推舟”的办法,既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又使其思考并产生正确的答案。比如听一位老师上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他问学生:“母亲在责罚了‘我’之后,为什么不许‘我’哭?”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道:“因为‘我’是男孩子,母亲不希望‘我’太娇气。”这答案看似也有道理,但与作者所要表现的母亲隐忍的个性,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不相宜。这位老师便引导学生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想:“母亲不许‘我’哭,是不希望男孩子太娇气,那她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什么样的‘气’呢?豪气?霸气?”学生想了想,回答:“是硬气,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语文课堂应变方法例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