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扬中市三跃中心小学李如燕邮编:212214【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第十册第10课课文。【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二泉映月的景美并能有感情读出这种美。3.能联系上下文,通过两次听泉的对比,深入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对音乐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感受二泉映月的景美并能有感情读出这种美。2.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教学难点:从阿炳的坎坷经历中感受他的内心世界,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设计理念】1.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简单、根本、开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点拨者、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竭力营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课堂。2.凸显人文性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文性”不仅仅是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从三个维度整合地考虑,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并以此为资源进行动态的生成性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一个时空。【设计思路】《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设计了“赏二泉美景——听二泉妙音——品坎坷人生”三个环节,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激“学习热情”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块儿学习来一篇课文,题目是《二泉映月》,(板书齐读)关于二泉映月,大家都知道些什么?(自由谈:可以是景,可以是二胡曲,可以是对阿炳的了解)【设计意图:师生进行话题交流,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自己对二泉映月的了解,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不错,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脚下一道著名的风景。原名叫惠泉,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品尝了这里的泉水,觉得它甘甜清冽,称这里为天下第二泉,大诗人李绅称这里的泉水为“人间灵液”,宋徽宗、清代康熙、乾隆都曾经亲自品尝过这里的泉水,甚至把它作为贡品。【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的这些资料,学生对二泉产生了向往之情,顺其自然过渡到下面的一个环节。】二、聚焦目光赏“二泉美景”实际上,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完成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找出来,用笔画出来。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茫茫月夜月光如银)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5.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淙淙流水蜿蜒而来)咱们把这四句话变成八个词,谁再来读一读?边读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