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大公镇中心小学于爱芬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最充分的个性化解读的时间与空间,在“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让学生入乎文里,又出乎文外,从而把握文本的真实意蕴,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具体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眼或是文本的主题,“提领而顿”,“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其感受文本的精髓,并且对这一精髓的品读与感悟力避游离与分散,从而让他们在思维深处生成“具有语文特质”的东西。《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在本课教学时,我根据“文包诗”类的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清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后,我要求学生思考: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在品读中紧扣情感受变化的线索,首先抓住“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了解背景,体会到苏轼的孤独。此时,我再补充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在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随后,我又让学生抓住“偏偏”、“眼睁睁”,体会月亮的无情、苏轼的无奈,因而埋怨月亮,并在此处反复诵读,体会苏轼悲凉的埋怨。然后紧扣文本,通过抓关键词,领会词意,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在细读的过程中,采取角色演练,让学生劝慰苏轼,在劝慰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苏轼情感的变化,由“埋怨”进而变得“宽慰”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很快理解了苏轼的这首词中饱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着美好祝愿。至此,水到渠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它流传了将近1000年,直到现在,人们还把这句话用来赠送亲朋好友。此时,学生在品读文本后,感情与苏轼此起彼伏,融为一体。我趁热打铁,将全词引出,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爱上诗词。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直观印象,而且经典的积累对于习作裨益多多,且要求全班利用双休日背熟该词。快下课了,通过再听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来加深印象,更有利于学生课后的背诵。因为会唱了说不定就能背得更快,背得更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