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培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可见,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中国历史教科书教学资源来自于所谓的中国正史书籍,这些书籍的作者本身就有主观色彩和时代局限。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则是根据古籍编写教材,作为后人在研究历史时必然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主观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大胆质疑,去伪存真,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1.树立教师和学生的证据意识高效课堂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必先树立教师的证据意识。比如,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水平高于河姆渡居民。如果这里你仅仅通过教材阅读,最后直接得出这个结论,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结论,没有思考求证的过程。就不利于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讲解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将他们在住、食、工具等方面作了对比,从而引导学生从证据中得出结论半坡居民在各方面的种类和水平均优于河姆渡居民。2.将史料教学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把对史料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提供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史料教学方法主要有对史料分析、比较、辨别,并用历史的观念去分析史料的价值。在讲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时候,我提示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此外,充分利用地图册上《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找出两种居民所生活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属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属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另外,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可先从阅读教材做起。教材是经过专家认真研究和精心选择史料而成,将教材作为学习的入门史料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3.利用考古挖掘的成果,作为教学材料,培养了学生历史的兴趣以及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又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半坡出土的纺伦,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不仅是新课标的客观要求,更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内在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