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一点浪漫主义的精神(一位专家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各位老师:我们曾经谈过,教育需要一点浪漫主义精神。但也许有人会以为,浪漫主义就是脱离约束的意思,不是的。浪漫主义的境界并不是一种异想天开或充满爱情故事的幻想境界。在文学史教科书里,浪漫主义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它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它相信个体力量的伟大。人的身体力量虽然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力量却是无限的。看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吗?人并不能战胜自然,但是他在与自然做斗争的时候体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浪漫主义者在追求与大自然的交流与和谐相处的同时,相信人的奋斗精神是伟大的。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转轨危机。一方面,高考这一面旗帜正发生着动摇、变化,新的教育理想正在萌发、显现。另一方面,以考试竞争为目的的传统保守的教育思想正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营垒,继续残害我们的学生,同时也在继续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危害。在社会感觉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不敢和这样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作斗争?如何与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进行合理合法的抗衡,这是摆在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前些时候,一位做公司的朋友谈到他的同学。说当年在学校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包括中学的和大学的,他们现在的景况反而都不太好。大学同学当中学习最好的,因为找不到工作,都继续读了研究生、博士生,但现在却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那些成绩比较一般的同学却都在社会上混得不错。由此,我们引发了一番议论。我们知道,前两年,杭州有一位一直当班主任的小学教师,经过十几年的跟踪调查,对原来班级里按照学习成绩排名的几十位同学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说,排在前三名左右的学生,他们在社会上的工作一般是职员类的工作。而那些排在第十名左右,或甚至稍后一点的同学,他们当中却出现了不少体现出独创精神的社会拔尖人才。这件事情被当成“第十名现象”而曾经引起过不小的争论。我们今天谈起这个话题,并不是为了说明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一定是没有出息的,更不是说明职员类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出息的。不是的。我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在学校里书面考试成绩并不太好的学生当中,许多人都是十分有潜力的,他们有很多都是将来社会的栋梁之材。然而他们真正的水平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公正适当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没有给这些学生以出路。社会的挤压常常使学习成绩好的和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都只有一条路走,那就是设法让成绩好起来,或更好起来,考上重点,否则就完蛋。我们知道,对于人的教育,除了学科学习的应试成绩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容,又是不可忽视的更为重要的内容,那是什么呢?是人的生存态度的形成。这个问题太玄妙了,太不可琢磨了。为什么我们要抛弃现成的可以抓得到看得见的东西,比如考试成绩,却去谈论这些看不出成绩的东西呢?这就是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的力量。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为什么要搞义务教育?义务就是强迫的意思,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去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因为,你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没有文化,你就是国家社会的负担,这样的负担多了,国家就贫穷落后,在国际上就挨打受气。相反,如果我们国家的公民,人人都有很高的素质,我们国力就很强大,我们在国际上地位就很高。那么文化是什么呢?它不是考试成绩,不是你识了多少字,它是体现在人的理解力方面的一种精神力量。有了深刻的理解力,就能帮助我们顺利地走完人生的路程。学校教育的方式并不是用说空话的方式,它需要让学生动起来。脑子动起来,身体动起来。学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让脑子和身体动起来。若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对语言的敏感,对数字的敏感,培养起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安排。若要让学生变得健康、灵活、美,就得让他们的身体动起来,于是就出现了体育、舞蹈等学科安排。要让学生培养起空间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想象动起来,于是就出现了美术的课程安排。动得越少,能力越差,动得越多,能力越强。大家看看,我们现在动得最多的是什么?是考试。于是我们学生的考试能力在世界上排第一。可是,除了达到互相竞争的目的以外,这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