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爱由内而外近来网络报纸陆续报道出全国各地的教师体罚学生,虐待儿童,甚至致死的案例。近期又有“教师十分钟煽幼儿七十多耳光”等恶性事件,只因学生没学会加法。视频上那场景令人发指,抱着怎样的心态才能对于这么小的孩子下得去手?我突然想起模范教师黄静华老师的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是她在教学时经常想到的一句话,她说:“这样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分尊重。”人们常说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是神。我们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呢?一、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源泉。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就像禾苗需要雨露阳光一样,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的真诚的心,才乐于听老师的教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点滴的关爱就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日常生活中,我关爱每一个学生,比如学生的文具不小心掉到地上,我会弯下腰悄悄为他拾起,或者走到某位调皮的学生面前为他正一正衣领,拍一下肩膀……这对学生来说,都是无比幸福的回味,而且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待学生要充满爱心、充满耐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千万不要训斥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如果能用博大的爱心去善待暂犯错误的学生,将会发现他们其实不是顽石,也是一块璞玉。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二、宽容信任——开启心灵理解就意味着尊重,理解就意味着宽容。我常告诫自己,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是超常的。如果教师把教育学生改正错误当成是一种烦恼,我觉得那是一种悲哀。处理这些事情是最该有的感觉是快乐,因为自己在塑造人,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做着天底下最伟大的事业,我们应该享受这份快乐。对学生犯错误,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那就不会出现学生因犯错误而给师生间的情感蒙上一层阴影。中学生正是步入青春期心理动荡不安的朦胧时期,思想意识比较脆弱,但他们的自我人格和尊严心理却极强,教师虽然是教育者,但绝不可以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傲视学生。尊重是一把钥匙,相互尊重和理解,往往会成为师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会使学生产生极强的学习动力。教育家爱弥尔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最成功的教育往往是最无痕的教育.孩子毕竟是孩子,很难立长志,只有老师帮着长立志,学生的各种缺点问题,常常是犯了改,改了犯.班主任必须反复抓,抓反复,人无完人,严格要求不等于苛刻要求.全面要求,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份宽容,宽容是一种信任、一种激励、一种仁慈。宽容会使孩子们自肃、自律、自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用宽容的心去感动他们、善待他们、亲近他们.三、换位思考——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自尊自爱;要正视差异,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不把特殊问题大众化、复杂化、扩大化。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只有利用学生自身心...